Monday, July 30, 2012

《纽约时报》:中国将在20年内主导世界?

《纽约时报》:中国将在20年内主导世界?

作者:纽约时报|来源:文摘|日期:2012-07-09 20:17:11
电子报字体大小aaa|
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在新著《大预测》中预测,2030年中国的比重接近全球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相当于1950年的美国;而美国将只占12%,仅为中国的一半。换句话说,二十年后两国的经济地位不仅是伯仲之间的变化,而且中国会取得绝对的经济优势。
如果工业革命发生在中国,历史将会展现怎样的情景?斯坦福大学教授伊恩•莫里斯(Ian Morris)曾在其著作《西方为何统治至今》中虚构了这样一段历史——19世纪中叶,中国炮舰驶入泰晤士河,英国女王乞求向中国进贡,她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被迫出使清廷。事实当然与此截然相反:英军在两次鸦片战争中沉痛打击了中国。
如果说可能发生的历史已如逝水东去,将要到来的历史还是未定之数。皇帝轮流坐,今天到我家。美国经济学家阿文德•萨勃拉曼尼亚(Arvind Subramanian)在新著《大预测》中即构想了2021年中国主导全球经济的一幕。那时中国已经拥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大份额的投票权。为了缓解美国面临的经济危机,新任总统不得不与该组织的中国总裁签下一份协议,在紧急融资三万亿美元的同时,承诺美国将遵循一系列限制条款。萨氏以史家的口吻总结道:“世界主导权的交接仪式业已完成。”
《大预测》英文名为“Eclipse: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天蚀:生活在中国经济崛起的阴影下)”,中文版在2012年5月出版。在英文版的封面上,奥巴马总统与胡锦涛主席握手言欢,只不过前者上身前倾三十度,似乎对后者甚为恭敬。萨氏在此书中预测了中美未来二十年,即2030年之前的经济走势。据他按照购买力平价推测,2030年中国的比重接近全球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相当于1950年的美国;而美国将只占12%,仅为中国的一半。换句话说,二十年后两国的经济地位不仅是伯仲之间的变化,而且中国会取得绝对的经济优势。即使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跌至4.9%,这一预测也不会发生性质上的变化。
萨氏在书中举出决定经济表现的六大因素:整体资源、军事实力、财政实力、外部融资、贸易和货币。他在自己构建的“经济主导指数”中只保留了资源、贸易和外部融资,并认为其余因素很大程度上由这三项决定。尽管承认军事实力构成经济实力的主导因素,他还是以大师的口吻谈到:“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或是支撑起二者的,则是经济。”萨氏同时也强调了经济力量的政治影响力——经济不仅为其他权力提供基础,本身也是一种具有强大奖惩功能的权力。比如,2020年中国的进口额将达到美国的一倍半,那时中国就能够通过市场准入左右自己的贸易伙伴。
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后,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曾以报复的口气预言:“英国(在苏伊士)的行动是一个日渐衰落的强国所做的最后喘息……也许在两百年之内,美国也会知道当时我们的感受。”
当时美国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它击败了凶狠的对手纳粹德国,也从老友英国手中完成了权力交接。之后半个世纪,苏联在冷战中被美国拖垮,日本在复兴过后也陷于停滞。即便中国和印度两个东方巨人逐渐苏醒,山姆大叔难道不会像以前那样成功应对下一个挑战者?
几年前,我曾和一位作家朋友讨论过中美关系。他不太相信国外关于中国的乐观预测,并认为那是西方人“生于忧患”的自我警醒。这的确符合美国学者的自我表述,如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所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美国的历史是一段自我否定的历史——一段充满恐惧和忧虑的历史。”
然而,麦克米伦的预言也许会早些到来。历史并不会简单重复自身,美国的每个挑战者都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于德国、日本和苏联,中国拥有比美国大三倍的人口规模。人口众多长期被认为是中国发展的阻碍因素,可在经济持续增长的条件下,人口也可以转化为国力优势。简单的计算告诉我们,只要中国的人均产值超过美国的四分之一,前者的经济总量就会大于后者。萨氏甚至声称,就购买力平价而言,中国在2010年已经成为最大的经济体。
一大帮穷人聚在一起,仅仅因为他们的收入总和超过一小帮富人,就意味着前者主导天下吗?
与之前的世界强权相比,萨氏也承认中国崛起后的一大特征是“超级而不富裕”,这意味着政府不得不将更多资源用于治安扶贫等国内事务,而少用于军事和外交支出,更缺乏文化和科技方面的软实力。可作者为了强调该书主旨,立即想当然地写下一句:“……2030年,作为一个中等收入国家,中国同样可以获取内部凝聚力、为外部目标调配资源的能力,以及创造值得效仿的民族价值观和理念。”这种美好愿景令国内读者欣慰,却表明作者对中国的解读仅停留在纸面上。
《华尔街日报》称萨氏为“全球一流经济学家”,他自然对宏观统计数字了如指掌,却也容易被这些数字所蒙弊。经济规模的确重要,可还不足以取得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技术优势、战略资源的控制力等因素,都影响着一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萨氏富有洞见地指出,穷国可利用的知识并不因富国增长放慢而减少,比如中国可以持续引进发达国家的现有技术。然而随着赶超差距缩小,中国企业将逐渐由西方企业的合作者转为竞争者,后者也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的技术进步未必会像萨氏想象得那样“很容易传播和赶超”。就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而论,中美之间的差距在逐渐缩小,然而中国的科技人员依然追随着西方的前沿研究。除非美国像纳粹德国那样驱逐大批科学家,中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成为全球科技中心。
即使中国取得经济主导权,也不必然会拥有美国式的全面霸权。经济实力是否转化为军事实力,取决于一国的战略谋划和组织效能。当年荷兰人身为“海上马车夫”,富裕程度冠绝欧洲,可还是被英国人抢走手上的生意。在意识形态领域,所谓的“中国模式”尚不足以与西方的发展模式相抗衡。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法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曾指出,前者只适用于儒教文化影响下的东亚国家,绝非四海皆准的普适价值。如果说大国崛起凭借“王霸道杂之”,那么中国的经济规模仅为两者提供了必要条件,还不足以捍动美国。
《大预测》以浓重的哀伤笔调描绘了美国未来的衰落态势。可正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为中国崛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也很难想象中国主导世界之日,即是这一秩序终结之时。中国也许会取代美国,成为地球上的第一强国。那时希望它并不仅仅完成一次权力交接,而会将人类文明推向全新的繁荣时代。这是笔者更乐于作出的“大预测”。
本文选自《纽约时报》,作者田方萌是书评人,在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任职

更多相关热点话题请见:

《华尔街日报》:美国资本主义加速灭亡

中国崛起的真正指标

资本狂欢后的中国大拐点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Saturday, July 21, 2012

中国的另外四种选择

的位置:多维新闻 >> 评论 >> 中国的另外四种选择
中国的另外四种选择作者:张维迎|来源:文摘|日期:2012-07-20 23:50:17
9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综合比较中国过去30年中出现过的不同模式选择,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稳健改革模式”虽然问题不少,但确实比“极左”和“极右”的模式要好,也比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要好。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通过30多年的奋斗,经济迅速增长,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而这些统计还是建立在人民币被低估的基础上的。西方人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指责,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否认中国这些成就的已经为数不多了。如果说我们大约300年前开始落后于西方,现在确实是赶上来了。
一个国家的发展,就像人的一生,主要就是关键的几步。这几步走对了,一切都会比较顺利,前景会比较光明。这几步走错了,就会伤筋动骨,甚至全盘皆输。回头看一下中国走过的30年,不能说没有犯错误,有些错误也不能说不严重,但是在最关键的几步上,我们走对了。改革开放从1978年底开始,回头看来,如果不是邓小平这位强势领导人的主张和坚持,中国本来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路径。我想到了以下四种可能的选择:
第一种就是“极左模式”:不改革开放,全面肯定和延续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挂帅”,“抓革命、促生产”的思想。改革初期提出“两个凡是”的人基本上是这种思路。如果当时中国走这条路的话,中国的结局恐怕不会比我国北方的那个邻国好。该国今天的情况,众所周知,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二种选择是“极右模式”,走一条全盘西化,用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取而代之的西化模式。我记得80年代,主张“全盘西化”的学者在大学里演讲,总能赢得一片喝彩。“中国最需要的是进口一个总理”,下面一片掌声。连“最好让西方把中国殖民一段时间”的观点,支持者也不少。关于西方模式在发展中国家的实效如何,我可以简单谈一谈菲律宾的情况。因为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西化比那里更彻底了:菲律宾先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人们的宗教信仰都改成了天主教,后来又是美国的殖民地,很长时间内被视为亚洲的“民主橱窗”,其政治体系和制度几乎完全照搬美国,三权分立、政教分离,至今民主和宪政确立了100来年了,虽然其间有日本占领时期和10来年的马科斯独裁政权统治,但1986年一场“人民力量”推翻了独裁政权。2001年又是“人民力量”赶走了埃斯特拉达总统。可是这个国家却长期陷于政治动荡,一个曾经在东亚仅次于日本的强国,一个美国树立起来的“民主橱窗”,却由盛转衰,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四小龙,又很快地被中国超过。
我是2005年夏天访问菲律宾首都马尼拉的,首先入目的就是大量的贫民窟。菲律宾全国3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平均每日的收入不到一美元。现在每十个菲律宾人中就有一个背井离乡,在海外打工。总计约800万人,使菲佣成为菲律宾整个国家的名片,菲佣的汇款也成了菲律宾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菲律宾的机场都设有为劳务输出人员开辟的专门通道。
因为我过去曾在北京接待过马科斯夫人一行,我便问马尼拉大学的一位教授,现在的菲律宾和马科斯的时候比怎么样?她坦率地说,“现在更糟。什么人民力量都改变不了菲律宾少数声名显赫的家族控制整个菲律宾政治的现实,他们是既得利益者,通过自己的财力和人脉,影响菲律宾的各级政府。”她还谈了这么一个观点:“过去是马科斯家族和他的亲信腐败,他们贪够了之后,倒也为老百姓做点事情。现在是换一个政府,就是新一轮贪污的开始。你怎么办?老百姓怎么能富裕起来?”
菲律宾人现在说,菲律宾民主最后归结为3g,也就是枪(gun)、钱 (gold)、 暴徒(goons)。我的导游对我说:“过去马科斯政权的时候,只有马科斯和他的亲信可以这样,现在恢复民主了,谁都可以做这些事情,情况比马科斯的时候还要糟。马科斯一倒台,表面上看是民主胜利了,实际上,这三个g开始普及了。”我问他为什么菲律宾政治中有这么多谋杀,从1986年至今,已发生了近千起政治谋杀。他说,“政治职位是政界人物的财源所在,所以许多政客不惜铤而走险,雇用杀手,谋害政治人物和敢于揭露真相的新闻记者。政府连枪支都管不住,现在有40多万枪支散落在民间。”他让我出门也要当心。最后与我分手时,他说:“这个国家就像一艘快下沉的客轮,船上的人都想离开。”
马尼拉虽然破破烂烂,但也充满活力,汽车大都抹得花花绿绿。2004年这个国家曾创造过5327对情侣同时在首都马尼拉接吻的吉尼斯纪录。只有这样一个热情洋溢的民族才会把一个电影明星埃斯特拉达选上来当总统,然后又把他投入监狱,判终身监禁,最后阿罗约总统又把他特赦出来。
类似菲律宾这样“全盘西化”的国家,在第三世界比比皆是。经济和社会结构是中世纪的,上层建筑是后现代化的,结果就是政府和人民的需求严重脱节,人民迟迟摆脱不了贫困,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老百姓在为基本生存而奋斗,社会失业率和犯罪率节节升高,国会里面在不着边际地讨论向“文明国家”学习,一会儿“修宪”,一会儿“废除死刑”,菲律宾在2006年也废除了死刑。
在排除了上述两种“极左”和“极右”的非改革模式之后,剩下的还有两种改革的模式:一是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二是前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
古巴的改革模式可以称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尽量坚持原来的体制,在局部地方作一些小打小闹的改革。古巴坚持计划经济,但也增加了有限的市场调节,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很有影响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思路颇有共通之处。2005年8月,我到古巴访问了10天,住在一个朋友家中,所见所闻,感触颇多。对于古巴,我是心怀某种敬意的,因为这么一个才1100万人口的小国,竟然有勇气向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叫板,而且一叫就是50多年。还有传奇般的人物卡斯特罗,我在欧洲近距离见过他两次,确实充满了个人魅力。但是我也不得不承认:古巴给人印象是失望的。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古巴的经济太困难了,人民的生活太艰苦了。我对自己说,如果中国当时没有能够勇敢地走向市场经济,接受全球化的挑战,中国今天的状况可能不会比古巴好多少。
那次,我是乘古巴航空公司的飞机从巴哈马首都拿骚起飞去哈瓦那的,这也是我百国之行所乘过的最旧的飞机,前苏联制造的安波洛夫42型螺旋桨飞机(编者注:原文如此,实际不存在这种型号的飞机,根据描述,结合资料应为安东诺夫24型),看上去至少有30多年的历史。舱内40多度的高温,但所有的空调都失效,一个小时的飞行如同洗桑拿,汗雨如注。机上的乘务人员也是毫无笑容。飞机一起飞,坐椅上方的手提行李舱门全被震开,其中一个手提包还掉了下来,幸好没有砸着人,但大家都有些紧张。只有一个美国小伙子,一手搂着自己的古巴女友,一边放声大笑。我看到一些古巴老年乘客对此有一种愤怒的表情,大概感到古巴的尊严受到了侮辱,但也只能无奈。
哈瓦那主要商业街上的商店大都空空如也,服装店的橱窗就是几件白衬衫,药房出售的,包括红药水、紫药水在内,大概只有二三十种药。市场供应给人的感觉比北京、上海在“文革”期间还要萧条很多。我的房东告诉我,主要生活用品都实行配给供应。面粉、猪肉、鸡蛋、甚至食糖,都凭证供应。牛肉是国家专营,私人买不到,只供应给涉外的饭店和餐馆。街上的车大都是50年代的污染耗油的旧车,所以满城都飘散着汽车尾气的味道。车太旧了,所以抛锚的很多,路边开着车盖修车也成了哈瓦那的一景,还有用卡车车头拖着公共汽车车身行驶的车辆。据说中国制造的大型客车已于去年抵达,立即成了整个古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政府对社会的控制非常之严。手机受到严格管制,鲜有人使用。上网也很不方便。除了在市中心有一个我等了半小时还没有轮到我的网吧外,几乎只有涉外饭店才能上网,每20分钟收3个新比索,约等于30块人民币。价贵还不说,上网速度非常之慢,打开电子邮件,十几分钟就过去了。只有四个电视频道:一个新闻台,播送的大都是枯燥无比的会议;一个文艺台,播送一些不错的欧美经典故事片;两个教育台,传授数理化、医学和文化方面的知识,优点是没有商业广告的打扰。报纸杂志很少,《格拉玛报》(Granma) 是党报,8个版面的小开本,都是口号和会议新闻,书店图书的种类和数量也很有限。
人们往往把古巴的问题归结为美国的封锁和制裁。但我和一些古巴朋友私下聊天,他们认为,人为的因素至少占一半。比方说,榨糖,为什么要凭证供应,因为糖价太低,糖农没有积极性。中国饭店的一位老板说得更痛快,什么禁运,主要还是自己禁运自己。企业一点进出口权都没有。看到有人赚了一点钱,政府就开始紧张,要征你税,最后搞得大家普遍贫困。古巴在80年代初曾尝试开放农民自由市场、物价改革、工资改革和外贸改革,但由于很快出现了投机倒把、贫富不均等问题,古巴政府就从1986年到1989年进行了“纠偏运动”,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工作和精神鼓励,反对权力下放,使得经济又回到了原来计划经济为主。我曾好奇地在路边一个只有两个理发师的一个小店理了个发,但一打听,这小店也是国营的,离下班时间还有一刻钟,两人拍拍屁股走人了,外边等着的人就对不起了。
与古巴朋友私下聊天,可以感觉到卡斯特罗仍然深孚众望,但同时人心思变,他们大多数在探讨的不是卡斯特罗之后古巴会倒向美国,而是对中国模式和越南模式怀有浓厚的兴趣。卡斯特罗的弟弟劳尔·卡斯特罗,也多次表示要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并在一些方面已经开始了行动,如通过了更加开放的农业政策,允许古巴市民购买手机、电脑等,这些都是很好的事情。回想起来,如果中国当初没有走出计划经济的老路,没有大刀阔斧地进行市场导向的改革,而只对旧的体制修修补补的话,中国恐怕也很难告别古巴今天这种短缺经济的状况。
但古巴并不全是弱点,经济尽管如此困难,但还是实现了全民医疗低保。古巴的婴儿死亡率据说低于美国。计划配给供应,显然保证了人民的最低消费和营养,所以看上去没有发展中国家那种很多人营养不良的状况。古巴现在还为一些中南美洲国家的穷人提供医疗帮助,使很多中南美洲的穷人也到古巴来看病。比较起来,我想中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国力大增,一年已有10万亿的财税收入,我们在社保方面可以比古巴做得更好。
讲到古巴,还有两件使我深有感触的见闻:一是在哈瓦那城东一街口矗立着一座为古巴独立而牺牲的华人烈士纪念碑,上面刻着古巴独立战争英雄蒂格沙达(编者注:即甘札洛·狄格沙达,Gonzalo de Quesada)将军盛赞古巴华人的两句话:“没有一个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华人是叛徒。”对一个民族的赞扬,这大概是最高级了。在19世纪下半叶的时候,华人人口曾一度占到古巴人口的十分之一。在19世纪古巴独立战争中,数千华人投入独立运动,有数支全由华人组成的部队,英勇善战,不屈不挠,扬名古巴,这个纪念碑今天仍使游客停步注目,令华人深感自豪,当年为古巴独立而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同胞们值得我们后人追念。古巴这个民族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民族,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一定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
在哈瓦那唐人街,我还看到正对着唐人街口的一栋大楼,上面刻着“太平洋酒店”的繁体字,但早已人去楼空。华人协会70多岁的陶先生告诉我,这些都是我们同胞的财产呀。这些华人业主当时都属于古巴的富裕阶层,古巴革命之后,逃避他乡,这些财产也就给政府充公了。他说:现在华人门可罗雀,大概只有200来人了,都老了。他还说,哈瓦那曾经是美洲最繁华的城市,“那个时候还没有拉斯维加斯,美国人周末都到这里来吃喝嫖赌。许多富人都在这儿买了房子,吃喝玩乐。” 看着哈瓦那海边大片的现已年久失修的豪华别墅,你就可以想象当年那些富人的奢侈生活,但是巨大的贫富差距导致了1959年的古巴革命。仓皇出逃的富人中不少是华人,当然也带走了他们的资金、技术和人脉。这个世界上,缺少基本的社会公正和贫富差距过大总会导致动乱和革命,但革命是英勇的、浪漫的,痛快的,而革命之后的建设则是艰巨的、复杂的、耗费时日的。古巴人民在发展的道路还在探索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我相信古巴人民也最终会找到这样一条道路。
至于前苏联在戈尔巴乔夫领导下,走的是激进改革的道路,其结果大家都知道。但我们不能忘记在80年代,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和政治改革压倒一切,引来我们国内很多人的羡慕和赞扬。经历过1949年以来毛泽东时代无休止的政治动荡的中国民间,特别是知识界,真诚渴望大规模的政治改革,因为我们政治制度中的问题确实不少。
比较一下中苏两国在改革战略上的差别,中国在邓小平的强势领导下,走了一条“稳健的改革道路”。如果从政治与经济互动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这个道路也许可以概括为:较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改革重点是为经济改革铺平道路,这也可以称为“经济改革优先的模式”。这个模式产生的利弊大家有目共睹,但总体上利大于弊,中国避免了大的动乱,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18倍于1978年,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戈尔巴乔夫是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结果成了首先要保证政治进程不可逆转,为此什么都可以做,违背了经济规律,结果是灾难性的:苏联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人民多年的储蓄随着发疯似的通货膨胀化为乌有,人均寿命降到了60岁以下。
我是1990年6月访问苏联的,当时就感到了戈尔巴乔夫的方法行不通。首先是苏联经济非常困难,商品全面短缺。我去莫斯科最大的百货商店古姆商场, 漂亮的俄罗斯传统拱顶商厦内,买什么都要排长队,在皮鞋和大衣的柜台,只有一两种式样,排队总有100来人,而且需要护照才能买。莫斯科的天气比我预期的要冷,我想买一件风衣,随即开始体验苏联式排队,一个小时后轮到了我,一个服务态度非常粗鲁的女营业员,告诉我,仅有护照不行,还需要有在莫斯科居住的证明,我只能作罢。中午又步行了一个小时,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餐馆少,都排着长队,营业时间又短。
俄罗斯人很有幽默感,很能苦中作乐。我路过一家电视机商店,里面都是俄罗斯自己生产的笨重的黑白电视机,我好奇地进去望望,陪我的苏联社科院朋友拉了我一下,说:“你可千万别买这家伙,它说不定会爆炸。我们这儿流行的说法是‘苏联的电视机是专门为苏联的敌人生产的’。”
激进政治改革带来的一个巨大问题就是政治参与迅速爆炸,而苏联的体制完全没有为这种参与做好准备。激进的政治改革首先导致了人们质疑苏联共产党的合法性,然后质疑整个苏联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立陶宛首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紧随其后。因为经济形势已经恶化,戈尔巴乔夫乱了章法,他本人的威望几乎荡然无存,谁都可以拿他开心。一个俄罗斯汉学家对我说了这么一个笑话,有个人发誓要去克里姆林宫把戈尔巴乔夫给杀了,于是他拿了把手枪便上路了,但不一会儿就回来了。人家问:怎么回来了?他说,要杀戈尔巴乔夫的人排着长队,我等不及了,只能回来。
我记得1993年“休克疗法”的策划者哈佛大学经济学家萨克斯教授曾来日内瓦大学做讲座。在场的一位俄罗斯知名学者、前苏联的美国加拿大研究所所长阿尔巴托夫,突然站起来提问。他用很清晰的英文质问萨克斯,“我的祖国已经解体了,你高兴吗?”说完拂袖而去。萨克斯一脸错愕。他退场后,萨克斯说:“不是我们的方案设计不好,而是刚才提问的那么一批共产党的老朽在阻碍我们的改革,使得我们的改革方案受挫。”但人们更要问的是:改革方案的设计怎么能不考虑到各种反对因素呢?
实际上关键还是这些美国学者不懂得俄罗斯的国情,乱开药方,而苏联从普通的公众到政治精英当时都迷信西方,迷信美国,全盘接受了西方政治话语,结果导致国家解体的悲剧。戈尔巴乔夫本人至今仍在西方受到推崇,但很多俄罗斯民众不能原谅他。戈尔巴乔夫在自己人民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1996年他曾参选俄罗斯总统竞选,得票率竟不到百分之一。一位俄罗斯朋友最近对我说:“90年代那些年,对俄罗斯是一场空前的浩劫,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为什么今天的俄罗斯人对美国这么反感,对普京这么支持。”
综合比较中国过去30年中出现过的不同模式选择,我的结论是:我们的“稳健改革模式”虽然问题不少,但确实比“极左”和“极右”的模式要好,也比古巴的“保守改革模式”和苏联的“激进改革模式”要好。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通过30多年的奋斗,经济迅速增长,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而这些统计还是建立在人民币被低估的基础上的。西方人对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指责,甚至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但否认中国这些成就的已经为数不多了。如果说我们大约300年前开始落后于西方,现在确实是赶上来了。
更多热点话题请见:
东欧中国,分道扬镳
从南斯拉夫看中国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2-07-20/58788167-all.html#page1

Friday, July 20, 2012

华首艘航母“大回转” 歼-15点触瓦良格


华首艘航母“大回转” 歼-15点触瓦良格

【多维新闻】北京时间7月19日晚,瓦良格“高速大倾角急转弯”画面一经中央电视台播出即引来各方再次关注。据悉,这次测试的主要科目为“航母平台大回转”试验,用于测试航行性能。但有媒体称,此次海试测试目标并非瓦良格“大回转”,而是舰载机歼-15。
中国与日本、菲律宾、越南等周边国家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的长期争端日渐白热化。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吴胜利近日指出,“当前中国海军维护海权的任务繁重,海军面临挑战”。在中国东海南海局势正在紧张升级之时,中国首艘航母平台再次驶出大连港,进行海试。这已是瓦良格的第9次海试。
中国官方媒体称这次测试的主要科目“航母平台大回转”试验显示了解放军航母平台“优秀的海上行驶性能”。不过英国《泰晤士报》刊文称,瓦良格此次海试为期一个月,期间一架歼-15战机与航母甲板进行过短暂接触,并称这才是关键。
据了解,即将服役的瓦良格航母,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拦阻舰载机着舰,即利用绳索在飞机着陆时将其“捕获”并使其几乎立即停下。不过从网上公布的图片看,瓦良格在第三次试航返回后,甲板上的挡焰板和拦阻索已经表明中国攻克了这一难题。
相比瓦良格2月底海试时第一次上舰,7月再次现身瓦良格的“歼-15”已经精致很多,特别是配备了导弹。有军事专家指出,“测试歼-15舰载机与航母电磁兼容问题”是此次海试重头戏,包括航母电子系统工作时对舰载机电子系统如机载计算机、雷达、通信系统是否构成影响等;而非官媒描述的测试航母“海上行驶性能”、“大回转”。
从相关报道看,瓦良格采用大型相控阵雷达来保证对空情信息的掌握。歼-15型舰载歼击机也配备自动引导系统,这意味着它可在自动着舰系统的引导下自动着陆。
“歼-15”此次配备导弹,可能是在进行海上实际环境的测试。特别是编队恶劣电磁环境下,对于相关项目进行严格试验;此外还可能包括其他电子系统的工作时候对于舰载机的电子系统如机载计算机、雷达、通信系统是否构成影响等。
现代航母及其编队舰艇会装备大量收发器、天线,数量众多的电子系统,需担负目标探测、指挥引导、火控导航、舰艇控制等功能,拥有大量的网络设备和计算机用于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制订作战方案、下达作战命令。

相关阅读

航母试航、舰载机试飞、装拦阻索、配“中华神盾”,瓦良格的重生之路越走越快。有海军人士透露中国航母预计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多维新闻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来评论网友评论(2)

2#  匿名提交日期:2012-07-20 10:43:12
想开网络商店却毫无头绪?换个轨道成为精明加盟伙伴如何? 我们有很好的产品,不用烦恼配送问题,不愁产品过时泄销, 先进系统自动跟进,让您创造可观的永续收入, 欢迎进入了解 http://7uwaux.ugo.com.tw
1#  匿名提交日期:2012-07-20 10:40:33
the second picture is a fake. there is never been so many airplanes on board.
昵称:评论此篇文章:(注册登录后发表评论,将会获得更多关注)评论声明

Monday, July 9, 2012

子牙评论:对习近平家人的谆谆告诫!

您的位置:多维新闻 >> 评论 >> 子牙评论:对习近平家人的谆谆告诫!
子牙评论:对习近平家人的谆谆告诫!作者:子牙|来源:多维博客|日期:2012-07-08 01:11:19
33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作者博客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彭博、多维的深度爆料,把中共“储君”习近平近亲家属的财富资产来了个大曝光,网上叫骂声、辩解声、五毛灌水声响成一片。他习近平落到今天这个地步,也冤,也不冤。
冤的是,无论维基、彭博,还是多维新闻,几年来的调查解密都显示这些资产和习近平没有一毛钱关系,更没有抓到习近平介入其中以权谋利的证据。以这些媒体穷追猛打、挖地三尺的爆料能力,想来如果习近平真要不干不净,或者利用职权之便为近亲家属提供了生意上的便利,恐怕早就被挖的千疮百孔、欲死不能了。
不冤则是因为他的中共“储君”身份。习近平将要领衔的这个政党,因为多年蹉跎积弊日深、社会阶层撕裂对垒、党内上下贪腐成风、当局反贪懦弱无能,和群众关系正从“鱼水情深”急速滑向“水火不容”。这种情况下,莫说他习近平亲属的确在做生意,就算他的家人亲属都在下岗待业,都靠吃“低保”救济,也难保不会被翻出个一二三来。
更不用说这个政党在沟通技巧上还野蛮原始、落伍霸道的要命!尼玛这么大的事情,满世界吵的沸沸扬扬,声振寰宇,就是一伙死人听到也该要诈尸惊魂了。可这帮官僚蠢货们却唯恐殃及自身,个个掩耳盗铃,自欺欺人,除对外封网自慰、对内捂眼堵嘴之外一无所能,对外界质疑更是装聋作哑,一声不吭。这种老旧官僚的处理方式,在上个世纪或许还能应付,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还这样处理,真是治国无能的一大败举!
其实此间中人都知道,习在中共党内高层应算清正廉洁之人。习的妻子彭丽媛乃军旅歌手出身,向以慈善现身,并无贪腐传闻。他的女儿习明泽在哈佛上学,因为从小深得爷爷奶奶教诲,处处低调谨慎,和瓜瓜虽是校友同窗,表现却有天壤之别。
习的老爸老妈一直扮演“倒霉蛋”角色。这两人陕北整肃期间差点被逮捕枪毙,在毛泽东时代入狱挨批,六四之后又遭边缘化处理,老两口出生入死,为党国干了一辈子革命,临了八十多岁的人了,却被从北京发配到广东,从珠海连夜轰到深圳,弄得老头子整天神经兮兮,见人都哭诉,到死都没过上几天太平日子。虽然如此,老两口子的革命情怀未减,依然希望儿子能够为国家的发展效力。但为了避免如果再次遭受不测,不至于全军覆没,还是要其他儿女离开政治,给家人留个退路。
相比之下,习老汉同时代的不少少壮派们则精于宫廷政治,视自己为有功之臣、人上之人。尤其是六四之后,个个耀武扬威,对习老汉一家落井下石者不在少数。近些年来,不少退休或在位高官更是演技超群,嘴上喊着要“为人民服务”、要“鞠躬尽瘁”、左一套民主法治、右一套政治改革,但共产党教导我们要观其行,我们看到的却是官阶高低、封妻荫子、名留青史,或利用权柄打击异己、或为儿女仕途开路、或为近亲谋取私利,一脑门儿的封建残余!
这些人的妻子儿女、近亲家属,或依仗老爸夫君地位,食利国民经济最膏腴之处,或把持重点央企政商通吃、或从事投行生意贩卖珠宝首饰、或四处参股投资捞取收益,个个都是赚快钱、谋暴利的高手,其贪婪自私、嚣张无耻已经到了令人恶心唾弃的地步!
然而习家后人,除习老大从政之外,他的姐姐、姐夫都可以说是自力更生。尤其是习家大小姐,别看她弄个了清华的EMBA学历,但老实说生意的门还不算真正进去。如果要说实践,最多就是个管家婆角色。她的脾气耿直,侠女游客性格,容易被某些人利用,和那些八面来风、赚快钱捞黑金的太子党拍马也追不上。前些天薄熙来刚进去的时候,外面热炒他妻子谷开来的事。谷开来这个女人就不简单,现代版的王熙凤,比其他那些高干子弟都要厉害!你看她利用薄熙来的政治影响力建立家族生意,再透过外国专业机构或个人把这些资产转移到欧美各地,有组织、有系统的洗钱,辗转腾挪,这边一个基金,那边税务天堂,更不用说什么瑞士、伦敦、纽约,完全是国际理财,多厉害啊。这些身手,估计习家的大姐一百个也比不上,不就是在香港买些小公寓收些租,彭博连个信投基金都找不到。
齐桥桥这孩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爸最倒霉的时候被迫“双离”——离婚离职,跟爹妈一起被轰到南方。他弟弟习近平当时在宁德那个又破又穷的小地方当官,又不能给家里提供一点帮助。没办法,人总要活吧,那就靠自己搞些小生意。她老爸那时无权无势,当时在位的人压根儿看不上她,更没有想过他弟弟还会有今天。因此,一则从来没有人主动帮助过她;二来她那个性,向来看不惯官场的势利眼,也不可能去找那些有权有势者。就是跟了这个大邓才算是有了点储蓄,这个大邓也算命好,最终淘了个国舅来当当。
但既然是商人,在商言商,这大格格也想过要快速致富。家里的朋友曾经说过一个故事,大姐为了想在福建做点生意,据说还找过习近平,想不到被她这个省长弟弟痛斥一番,当面回绝。据齐桥桥后来私下回忆,说别看他这个弟弟台面上指挥若定,私底下却得了爹妈真传,绝对是个死脑瓜子;说她爹当年被贬到深圳的时候,就反对家里儿女经商,说自己是革命世家,不愿意被别人抓住辫子,老太太更是十分严厉,连正常生意也反对;说好不容易熬到她弟弟成了“储君”了,得!这二百五又要向老爷子看齐,讲什么“纯洁性”,对家人经商那是管、卡、打、压,无所不用其极,整个一暴君。好嘛,人家别人做官是做到哪里,生意拓展到哪里,在他们家是做官做到哪里,生意被斩断在哪里!
大格格在人生的最低谷时期遇到了邓家贵,俗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二十多年折腾下来,好不容易转型有了点生意人的摸样,两口子积攒下一点儿家产,在香港投资了几个小公寓,却又被彭博、多维的狗仔记者一通跟拍,弄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以两人在江西投资的那家公司为例,据说不少北京名人都参股了,虽然名称上有“稀土”二字,其实恰恰重点生意不是稀土。再说了,就邓家贵那个乡土样子,可能根本就不懂什么稀土。而且所谓股份,却是公开招募所得,更不是什么干股。由于不能参与日常经营,四年没有分红,更没有上市,投资者都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一些同为太子党的友人曾经笑说这种投资就是“非典型性神经病”。
谁又知道齐、邓两人现在的处境呢?据说这大格格近年得了不轻的病,动过几次手术。金龟婿大邓本来自己默默做着生意,几年前突然被丈母娘叫到家里说要召开家庭会议。大儿子、小儿子、大女婿、二女婿、大姨子、小姨子、儿媳妇、外孙女等站成一排,耷拉着脑袋挨个听太后老佛爷训话:你们都是习仲勋的后人,是我齐心的儿孙,在外面要约束自己的言行。手头的生意该卖的卖,该停的停,都要给我抓紧处理。我丑话可先说到前头,你们这些人要是给咱们家那老头子丢脸,给我那宝贝儿子添乱,我老婆子一定饶不了你!
这是家庭内部会议,《人民日报》、新华社、CCTV都没有报道,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老佛爷的训话虽然秘而不宣,仍然被蜿蜒传到外面。后来有人进一步探查得知,这些话是在习近平进京前一周内所说。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齐太后老佛爷这话不能说没有为夫家名声和儿子前途考虑的成分,虽然如此,我们透过此事依然能窥见齐老太严厉的治家态度。我们不能否认,历史上的老人们还是有革命精神的,将所有现今领导人都说成是贪污犯,要么是白痴与偏见,要么就是政治阴谋。中国人不是这么好欺负,如果真的那样,中共早就被轰下台革了命。
但是,我们也不能讳言中共党中的确有着极其严重的腐败现象,尤其在太子党中,腐败已经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我们不能无视这些严重腐败的存在,需要展示勇气与魄力。中国崛起的道路已经到了一个历史转接点上,而习近平又要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习家后人作为革命后代,一直有着良好的传统,从老爷子在胡耀邦最后一次生活会上依然违背党内伦理挺身为其说话就可见一斑。家人们既然能认识到父亲当年的冤屈和革命信念,就应该很好地帮助这个兄弟,而不生事,就是最大的帮助,也是对这个国家民族最大的贡献。
本文选自多维子牙博客
更多相关热点话题请见:
大事莫糊涂——寄语习近平先生
到底是谁在狙击习近平?
对习近平铺天盖地的攻击开始了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2-07-08/58779471-all.html#page1

Monday, July 2, 2012

《纽约时报》:女强人邓文迪

您的位置:多维新闻 >> 评论 >> 《纽约时报》:女强人邓文迪
《纽约时报》:女强人邓文迪作者:纽约时报|来源:文摘|日期:2012-07-01 19:47:13
5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去年一月,蔡美儿(Amy Chua)那本争议不断的育儿指南《虎妈战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在《华尔街日报》上被摘录刊登之前,她收到了一封出乎她意料的邮件。那是《华尔街日报》所属的新闻集团老板鲁珀特·默多克(Rupert Murdoch)的妻子邓文迪(Wendi Murdoch)发来的。
“她想让她的女儿们到纽黑文来,和我的女儿们见个面。”蔡美儿在电话采访中说道。蔡美儿的两个女儿和默多克家的女孩们一样,中英文都很流利,并且都有一个中国妈妈,而她们的妈妈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以西方标准来看严厉得不可思议的母亲。
蔡美儿回忆起她和邓文迪的第一次见面:“她让我给一些建议,比如说‘你是怎么让孩子每天练超过一个小时钢琴的?’她带孩子的方式跟我的几乎一模一样。”
而为了回报蔡美儿在育儿经方面的提点,邓文迪也给了这位作者一些建议。蔡美儿的书被摘录在《华尔街日报》上后激起了猛烈的反响,成为了育儿博客、早间电视节目和报纸专栏的攻击对象。很多朋友都想要安慰蔡美儿,但邓文迪却不一样。
“她说:‘你为什么要在乎别人怎么想呢?你有两个优秀的女儿。由它去吧。’”蔡美儿回忆道。
要说谁有资格教别人如何修炼得刀枪不入,那肯定就是43岁的邓文迪。她所怀有的野心和她参与社交活动的忙碌程度,大概会让曼哈顿最剽悍的社交名流都吃不消。
邓文迪全新形象
自从1999年结婚后,鲁珀特·默多克的这位比他年少38岁的第三任妻子,就一直被人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看待。说得好听点,会说她是个“花瓶太太”,说得难听点,会说她是个“钓金龟的”。
关于来自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的邓文迪如何变成如今的默多克夫人,住上了第五大道的洛克菲勒三层豪宅(还有在比弗利山、加州卡梅尔、伦敦、南澳大利亚卡尔文和北京的多处宅邸),一直有着各种错综复杂的说法,而最近,更是又有了新的转折。
尽管其丈夫的新闻集团倦入英国报纸的电话窃听丑闻,正在接受监督调查,但邓文迪依然带着自己一份独立的事业开始崛起。在一个包括大卫·格芬 (David Geffen)、拉里·埃里森(Larry Ellison)、托尼·布莱尔(Tony Blair)、妮可·基德曼(Nicole Kidman)和博诺(Bono)等人的社交圈子当中乐此不疲,很多时候都没有丈夫陪伴左右。
她的第一部电影《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在2011年出品,改编自一部畅销书,和另一位传媒大亨、米高梅电影公司前董事长哈里·E·斯隆(Harry E. Sloan)的妻子弗洛伦丝·斯隆(Florence Sloan)共同担任制片。这两位搭档与索尼电影公司也接近签约阶段,准备发行她们的第二部电影——根据中国钢琴家郎朗的回忆录《千里之行》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改编的作品。
邓文迪通过家族发言人拒绝了就这篇文章接受采访,默多克家族的其他成员也一样。不过,邓文迪的很多朋友都愿意谈论她这个全新的,而且据他们所说更能准确代表她本人的公众形象。
他们所描述的,是一个世界级的交际高手,这一点几乎超越了其他所有的身份。她笼络各种有权力的朋友,搭建错综关系网。她每年为权力女性举办晚宴,为 朋友主办新书派对,并且定期安排上流聚会。当托尼·布莱尔和夫人切丽在2009年访问北京时,邓文迪就为他们组织了一个与中国政治掮客们聚会的晚宴。(切 丽·布莱尔如今在电话窃听丑闻当中,转而加入了起诉新闻集团英国报纸部门的行列。)
2011年5月,休·杰克曼(Hugh Jackman),这个在《雪花秘扇》中客串了小角色的邓文迪好友,在旧金山刚刚开演他的个人脱口秀。他的节目仍然不为太多人所知,直到邓文迪拉了他一把。
“文迪带了十多个在这个行业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飞过来看我的节目,作为给我的惊喜,”杰克曼在电邮中说:“她是任何人所能拥有的最佳公关人员。”后来节目搬到了百老汇。
如果说有哪一个时刻,邓文迪牢牢在公众心中树立起强势形像,那就是去年7月,她丈夫在英国国会下属委员会的听证会上,为广为人知的《世界新闻报》 (News of the World)电话窃听丑闻作供。她穿着一件粉红色上衣,坐在他身后,一名扔蛋糕抗议者袭击丈夫时,她本能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保护了她的丈夫。
“直到‘奶油蛋糕’事件之前,她的确都被定格成那种典型的少妻,而且对她多少带有些种族歧视和先入为主的印象,”新闻集团的前任资深传讯官员安德鲁·布彻尔(Andrew Butcher)说:“那一次让她扭转了一切。”
“它似乎让这一场婚姻终于有了合理性。”他补充道。
朋友们则说,看见曾经是排球运动员的邓文迪飞扑过去保护她的丈夫,他们一点都不觉得意外。
“没有比那一时刻更符合她风格的了,”一位长期的好友戴安·冯·福斯登博格(Diane von Furstenberg)这样说道。戴安的丈夫巴里·迪勒(Barry Diller)也曾为鲁珀特·默多克工作过:“她很会保护人,很凶悍,而且天不怕地不怕的。”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公司HarbourVest Partners的董事总经理、邓文迪在耶鲁管理学院时的室友单萨丽(Sally Shan)说:“我看到那一幕,就想:不愧是文迪。”
她能震得住鲁珀特·默多克
如果邓文迪没有嫁给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传媒大亨,她的人生故事可能就会像一个美国新移民的理想化版本。
她是一家广州工厂厂长生下的第三个女儿,移居美国后,在加州韦斯特伍德的四川饭庄(Sichuan Garden)找了一份工作,每天挣20美元,靠喝餐厅里的剩汤过活。她在一所走读大学上夜校,然后被一所长春藤联盟的大学录取,进入媒体行业,最终让自 己踏上了红地毯,还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经济论坛举办晚宴。不过,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移民故事。
1998年,著名八卦专栏作家丽兹·史密斯(Liz Smith)在《纽约邮报》上宣布鲁珀特·默多克和结婚31年的妻子安娜(Anna)已经和平分手,他的公司构思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说法:默多克和邓文迪 是在他和安娜分手之后才认识的,当时邓文迪陪同默多克去了一趟北京。
事实上,据一位当时和鲁珀特·默多克关系密切的人士说,他们在好几个月前星空卫视(Star TV)的一次犹如市政厅会议的集会上就认识了。当时员工们聚集在香港九龙华丽的新总部大楼,向鲁珀特·默多克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然后,邓文迪站了起来。
根据一位与新闻集团关系密切并且出席了那次会议的人说,邓文迪当时用有点蹩脚的英文问默多克:“为什么您在中国的策略那么糟糕?”默多克的回答让她 不是太满意,她在会议后向他走了过去。然后他们聊媒体,聊中国,聊商业,事后似乎证明了,当所有这些东西出自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时,会令默多克心池荡漾。
据与夫妇俩关系密切的人称,他当时被邓文迪的那种直接给震住了(朋友们说邓文迪到现在说话依然还是不经大脑),而且特别喜欢谈商业。
1999年,在纽约港,82名宾客在鲁珀特·默多克155英尺长的游艇“Morning Glory”号上见证两人结为夫妻。
新婚之初,很多人对鲁珀特·默多克的变化说三道四:他不自然的染发,他的Prada西装、健身计划和苏豪区的新顶层豪宅。不过对于他妻子身上发生的 变化,却没有那么多人注意。邓文迪的朋友们喜欢说,金钱并没有改变鲁珀特·默多克当初在九龙邂逅的那个骄傲、直率、风趣的女人。不过在另一方面,他的亿万 财富却让她有了深刻的改变。
《Vogue》杂志2008年的一篇文章说,她曾经用同一块香皂既洗衣服又洗脸,几乎不化妆,更别说享受那些她今天所热衷享受的特权服务——比如跟 好友凯茜·弗雷斯顿(Kathy Freston)和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一起参加的私人瑜珈课堂。在耶鲁大学的时候,她经常流连菲妮斯地下商场(Filene’s Basement),为的是淘到打折的名牌设计晚装。而如今,她会经常被拍到身穿罗达特(Rodarte)和Prada服饰的照片。
邓文迪很快学会了随意享受巨大财富带来的便利。丈夫在欧洲各大城市管理业务的时候,她会随他一起到处游历,购买玻璃器具和各种餐具,还有窗帘等等,来填满她的新家。除了在苏豪区的复式豪宅之外,默多克夫妇还将北京一处旧胡同改建成了世外桃源,里面装饰着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与此同时,她力图在这个家族企业里为自己谋得一席之地,为在中国举行的各种交际会面牵线,并参与MySpace在中国的业务经营。作为星空卫视领头 人的詹姆斯·默多克(James Murdoch),和他的继母一起合作,试图挽救新闻集团在中国的地位。据一个与默多克家族关系密切的人所说,在此过程中,邓文迪赢得了詹姆斯的尊重,于 是在鲁珀特·默多克四个成年子女当中,詹姆斯最早认可了父亲的第三桩婚姻。
不过,这一路上仍有磕磕碰碰。第一次是发生在2000年,当时尚未被新闻集团收购的《华尔街日报》刊登了一篇关于邓文迪的4000字的头版报道。文 章描述了1988年,19岁的她搬到了洛杉矶,住进了杰克·切里(Jake Cherry)和乔伊丝·切里(Joyce Cherry)夫妇家中,跟他们学英语。据那篇文章说,杰克·切里和邓文迪发生了婚外恋,他在1990年和她 结了婚。根据洛杉矶的法院记录,这段婚姻维持了两年零七个月。在那段时间里,她拿到了绿卡,并且入读了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
据一位不愿意公开讨论那篇文章的家族好友说,默多克当时非常愤怒——尽管如果这篇报道刊登在他的报纸上,并且讲的是别人的第三任老婆的话,那将会是一篇他非常喜欢的文章。
那一篇文章和其他报刊的后续报道,在之后近十年的时间里,给邓文迪贴上了精于算计的“狐狸精”标签。
然后在2006年,夫妻间发生了一场臭名远播的纷争。当时鲁珀特·默多克在接受查理·罗斯(Charlie Rose)的电视采访时宣布,他和邓文迪的两个女儿格蕾斯(Grace)和克洛伊(Chloe)虽然在家族的信托基金中有平等的经济权益,但她们不会拥有 和他之前的几个孩子普鲁登斯(Prudence)、伊丽莎白(Elizabeth)、拉克兰(Lachlan)以及詹姆斯一样的表决权。
邓文迪被惹恼了。她这是头一回听到有这样的决定。
“他成了那种典型的丈夫——老婆整天威胁着要离开,”一个与新闻集团关系密切但不愿以个人名义谈论默多克夫妻关系的人说:“当时的事情很离奇。”
他们后来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所有人都说,邓文迪对鲁珀特有着非常正面的影响力。她会在他举止不恰当的时候公然白他一眼,也会在他说错话时提醒他,哪怕那是在两人出席公开场合的时候。
 “她有一种强大而且乐观正面的人格魅力,是少数几个能镇得住鲁珀特·默多克的人之一,”新闻集团的前任发言人布彻尔说:“在婚姻的最初期,她某种程度上处在一种从属地位,不过这很快就改变了。”
 “现在我可以一日三餐都吃肉了”
即使在她着力打造自己的个人标识时,也无法远离鲁珀特·默多克的影响。《雪花秘扇》在2011年7月由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探照灯(Fox Searchlight)在美国本土发行,此时,《世界新闻报》窃听被绑架和谋杀的少女米莉·道勒尔(Milly Dowler)手机语音信箱的事情正开始被披露。该电影在全球票房收入大约只有1100万美元。
最近几个月,詹姆斯·默多克仍在继续接受调查,他已经辞去了在默多克传媒帝国中的几个重要职务,投资人也已经对新闻集团未来的领导问题产生了疑问。但只有在私下里,那些与公司关系密切的人才会小声地问:会不会有邓文迪接手的一天呢?
可能性不大。安娜·默多克还曾经在新闻集团的办公楼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并且在董事会有一席之地,直到1998年鲁珀特·默多克把她逼走,相比之下,第三任默多克夫人却一直被拦在外围。
“我觉得,是她主动不想在公司里担当个什么角色,”多年的好友格芬说:“她也没有野心让她的孩子们介入公司的事情。”
 近几个月,默多克夫妇很大程度上是各过各的。邓文迪带女儿们去上钢琴课,出席各种红地毯庆典;而鲁珀特·默多克则忙于处理仍在英国持续发酵的丑闻 事件。2月份,在邓文迪出席奥斯卡颁奖礼的时候,鲁珀特·默多克飞去了伦敦,驾临正成为众矢之的的《太阳报》编辑部,该报正被指控贿赂了一大群腐败官员。
一些与这对夫妇关系密切但不愿以个人名义谈论两人婚姻关系的人表示,默多克很少陪着邓文迪去出席各种慈善活动和派对,一部分原因是他已经81岁了,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他要避开媒体。(这个周末,夫妇两人在出席完罗马和米兰的新闻集团会议之后,将前往威尼斯度假。)
而对于邓文迪来说,身处现在这样的社交圈中,她并非从一开始就能应付自如。
 “在处理和业内人士以及高级政府官员的关系这一点上,我是看着她随着时间逐渐成长的,”她的大学室友单萨丽说:“一开始,那并不是她最自在的地方。”
邓文迪直到现在仍然会经常(幽默地)说起她在中国困苦的童年,还有这一路她走了有多远。
就像去年在曼哈顿,她和赫芬顿在后者的家中一同举办派对,庆祝弗雷斯顿出版最新的减肥书《瘦身》(The Lean)。到访的宾客中有玛莎·斯图尔特(Martha Stewart)、乔尔·克莱恩(Joel Klein)和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等人。由于弗雷斯顿吃素,宴会厨师用豆腐、藜麦和甘蓝叶做出了一桌精致的素食开胃菜。
赫芬顿记得邓文迪的一段祝酒词。
“她说:‘我在中国长大的时候过得很穷。我当时的愿望只是有朝一日能够常常吃得上肉,’”赫芬顿说道:“‘而现在我可以一日三餐都吃肉了,凯茜却说,我们一点儿肉都不吃。’”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2-07-01/58773399-all.html#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