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25, 2013

中国未来外部冲突可能性剧增

中国未来外部冲突可能性剧增作者:丁咚|来源:文摘|日期:2013-03-24 03:01:18
4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国家根本体制、发展利益和外交核心利益,为此建立必要的安全屏障和良好的外部关系,同时坚持民族主义,强化对外博弈的力度,采取可行措施,维护独立自主、强有力的国家形象。因此,未来中国外部冲突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习近平和军方要员多次强调做好打仗准备目前看来绝不是嘴上说说的。
3月22日起,中国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启程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四国领导人峰会,与当年胡锦涛就任国家元首后第一次访问选择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蒙古国如出一辙,都有为自己任内的外交战略进行定位和布局谋篇的意图。如果说,胡锦涛的访问是中国摆脱制度危机外部环境显著改善后转向积极防御性外交战略的体现的话,那么习近平的出访“处女秀”则是中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二并在诸多领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势头后试图在外交上进行战略性调整的初步迹象。
事实上,中共十八大后以习近平为首的新一届领导层的外交作为和形象就已经有所转变。比如在针对钓鱼岛争端问题上,中国在战术上更加积极;在应对朝鲜半岛危机时更鲜明地向屡次玩弄战争边缘游戏的朝鲜施加压力;更加主动地公开向外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底线等等。这些变化到目前为止都是战术性的局部性的,是中国对一段时期以来外交上的战略被动的策略性调整。但在习近平两会后接受俄罗斯、美国、法国、斯里兰卡、巴基斯坦、韩国、越南等国总统或者总书记电话致贺的表态中,在接受金砖四国有关媒体的专访中,以及精心安排的首次外访中,中国新一代的外交思路和战略已隐然开始浮出水面,并出现了有别于中国传统外交政策的微妙变化。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与以往相比显著的改变。中国发展正日益成为全球不可忽视的因素,并逐步成为全球政治中更具建设性的“玩家”,且中国发展的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最为乐观的预计是,中国有朝一日将会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性经济强国。但在此之前,中国将长期处在世界第二的位置,不管主观上意愿如何,客观上对当今全球首要大国美国形成了“挑战”。
迄今为止,世界政治的通行规则是弱肉强食、赢家通吃,新兴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与现有强国起冲突乃至诉诸战争,除非经过鱼死网破的斗争,否则无法建立全球或地缘政治的有效秩序。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什么时候,世界上(或者区域)最强大的国家与新兴的上升中的世界(或者区域)强国之间都构成了一对直接的矛盾关系。从历史上看,双方的争斗往往是你死我活的,以激烈的方式包括战争的方式进行的。近代历史上如欧洲大陆上国与国之间的矛盾触发了两次世界大战,而在二战结束后美苏之间又进行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在此期间,美国与经济上升为全球第二的强国日本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以上都是这方面的著名例子。其结果众所周知,挑战者往往都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恰恰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综合实力位居世界前列同时,美国宣布重返亚洲,扩大在亚洲的战略存在,并展开积极的部署,不仅进一步加强了西方同盟,而且在亚洲区域展开合纵连横之术,以美日、美韩同盟为轴,广泛接触和吸引包括越南、缅甸等与中国关系密切的亚洲国家,将其纳入美国主导的国际和地区体系,对中国形成制衡的态势。应该说这不是偶然的。中美之间在安全、经济、军事等方面既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充满了矛盾。
美国的这些战略举措很明显使中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虽然我们认为美国的主要意图,既不同于当年对待苏联,以明确的敌意与中国进行一场冷战,也不同于像美日关系那样与中国建立战略同盟,而是对中国进行必要的战略和战术上的牵制,并防范中国成为苏联那样的挑衅性的国家,防范中国对美国展开敌意行动,为此准备了各种战略战术力量以随时有效应对。美国在中国周边近距离的存在,对中国现行的威权体制可能的极端化也是一种监督,令其投鼠忌器。
不管动机和目的如何,正所谓“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美国部署这些制衡措施,无疑令中国如坐针毡,时刻感到不安。
在全球层次的挑战之外,中国在地缘政治中也面临一系列难题,比如与日本在钓鱼岛、与越南、菲律宾在南海、与印度在两国边境等,都隐伏着冲突,亚洲多国对中国发展起来以后实施什么样的外交政策也心怀疑虑。
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担忧并非毫无依据,无数历史事实都在说明,强国崛起的过程也是武力征服或者掠夺行为泛滥的过程。从全球到地缘、从战略到战术层面,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外部的怀疑目光和各种挑战。
习近平自担任总书记以来执政风格上明显表现出在固守传统体制和对外民族主义的立场。作为中国现行外交战略的主要决策者,他的这些特点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外交选择。
从战略上来说,至少在相当长时间里,以中俄战略协作为立足点,鲜明地向外界展示中俄战略协作的全面性和坚定性,双方联手对美国以及由其主导的现行国际体系形成制衡,并积极引导建立更加平衡的多极化国际秩序,是中国针对美国的全球性挑战所仰赖的外交上的主要支柱之一。
但中国与美国的关系并非二选一的单纯关系,而是非常复杂而丰富的。中国同时也与美国保持建设性接触,积极构建以和平与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大国关系。在访俄前夕,美国派出总统特使和财政部长卢,中国予以隆重接待,习近平、李克强两位主要领导人均会见卢,并对中美关系作出积极评价。这是一种平衡策略,旨在消除中俄合作与美国的对抗色彩,也是将中美关系放在仅次于俄罗斯的战略重要地位的表现。
中俄战略协作具有强大的共识基础和大量的利益交汇,两国都在发展的上升阶段,都面临几乎相同的外部挑战,基本诉求一致,这为两国加强合作,建立主要在战略上平衡美国的“准同盟”提供了条件。但中俄合作的主要动机在于相互利用对方支持自身的核心利益,并随之在经贸、文化等领域也加强和拓展合作。换言之,一旦两国的“共同挑战”消失,两国合作的必要性就大打折扣,从长远来看,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和坚定性势必受到影响。其实俄罗斯早就在对此未雨绸缪,在中国周边加强与越南、印度的军政合作,为他们提供高技术武器,在相当程度上除了是军工事业发展的需要,更是牵制中国的需要。
为了使中俄体制更为有效,中国还继续巩固和强化与非洲、法国等传统友好国家和地区的关系,作为支撑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的战略支点,也是对中俄体制的积极补充。除此之外,在地缘政治方面,中国既维持与朝鲜的军事同盟,又与韩国密切交往;中国既与日本积极博弈,又试图牵制美国与日本合作应对钓鱼岛问题;中国主动缓和与印度的摩擦和紧张,又与巴基斯坦继续加强全天候友谊。中国的民族主义立场使得外交上趋于强硬,不排除发生武装冲突乃至有限度的局部战争的可能性,但会竭力避免与有关国家发生战争,或者极力控制战争的规模,以维持外部环境的总体和平,为中国内部发展服务。
中国的主要目标是,维持国家根本体制、发展利益和外交核心利益,为此建立必要的安全屏障和良好的外部关系,同时坚持民族主义,强化对外博弈的力度,采取可行措施,维护独立自主、强有力的国家形象。因此,未来中国外部冲突的可能性将会大大增加。习近平和军方要员多次强调做好打仗准备目前看来绝不是嘴上说说的。
然而,必须指出,维持传统的外交政策话语体系,仍然是中国外交战略的总基调。所有的变化都是对以韬光养晦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前提的坚持。在中国独特的政治语境中,要想公然突破历届权威领导人的外交政策表述,是不可容忍且在政治上不明智的,所以中国的下一代领导人一般都会将前辈们的政治话语体系的核心部分留存下来,当作确立自身话语的“前置”。上一代人就是因为过度囿于邓小平的国家安全理论造成过度被动的。看上去新一代人正在努力避免之。
中国的对外扩张的可能性以及国家实力的增长,对美国是个巨大的刺激,但并不能表明中国很快会超过美国,在此进程中,中国深化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并在美国外交政策的薄弱地带巩固“防线”,根本目的在于防范陷入“老二困境”,避免与世界主要大国发生高强度的战争,或者与世界主要强国进行包括冷战在内的各种斗争中败下阵来,自取灭亡或绝对削弱实力。
对中国来说,除了俄罗斯,别无选择,在世界大国中,只有俄罗斯有此意愿和能力作为关键伙伴与中国在全球政治中共舞。不过,俄罗斯能不能靠得住,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存在变数的。中苏曾经从一对盟友迅速变成宿敌。如前所述,就是在今天,俄罗斯一面与中国搞亲密关系,一面也在中国周边的印度、越南、蒙古以及中亚进行战略布局,其用心路人皆知。
更多相关热点话题请见:
“习普会”让美日难安
金砖国家影响中国外交定位
习近平访俄刺激了谁的神经?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3-03-24/59158246-all.html#page1

Thursday, March 7, 2013

温家宝最大的政治遗产

您的位置:多维新闻 >> 评论 >> 温家宝最大的政治遗产
温家宝最大的政治遗产作者:联合早报|来源:文摘|日期:2013-03-06 19:05:09
4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温家宝的政治遗产,或许不在于政改实质推动了多少,而在于他引发了党内和民间的一场政改讨论思潮。

3月5日,中国总理温家宝作了他政治生涯中的最后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再有不到两周的时间,他将正式退出中国的政治舞台。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可以说是中共建政以来最富有争议的总理。对于他过去十年的执政评价,外界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观点差异相当之大。但以笔者的实证调研和观察,温家宝十年最大的功绩,在于他为中国共产党赢取了执政的道德合法性与正当性;其败笔之处,是他在推进实质性政治经济改革层面建树不大,然而,在中共的政治文化里,多次如此公开的呼吁政改,已是非常罕见。
中国是一个儒家文明国家,古往今来,历代统治者无不重视道德合法性,包括当代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评价说:“温家宝最大的政治遗产就是一个平民化的总理,知道民间的疾苦,所以关注民生,解决普通民众、社会底层人长期想解决的一些问题”。事实的确如此。中国的草根百姓尤其是农民对温家宝的评价非常高。这在笔者去年10月在河南中部一村落做的“中国农民‘幸福感’之实证调查”的结论中得到了佐证。笔者的调查发现,中国农民对过去十年的评价,较之城市居民,要高出很多。这十年的执政者胡锦涛、温家宝在农民心中享有很高威望。
可以说,中共建政以来,一直都是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虽然目前仍有这层痕迹,但过去十年,胡温政府对最贫穷民众和农民的关注却是前所未有的。
温家宝完全可以历数这十年在农村的政绩:史上第一次“种地不交粮”、全面免除农业税,在农村试点完善医疗、养老保障,义务教育全面免费,计划生育不再野蛮执行,农民工欠薪问题得到极大缓解等等。
可以说,无论是2006年在中南海接待村干部,还是2008年第一时间奔赴汶川救灾,抑或是2011年亲赴温州哀悼动车事故遇难者,2012年卸任前实现承诺,前往玉树看望底层群众,都在诠释一个儒家道德政治精英的风范。这十年的春节,温家宝几乎都是和最底层的弱势群体一起过的。某种程度上,这位特殊总理的特殊品质、人格,为中国共产党赢取了执政的民心与合法性。也正是像他这样的高层政治精英的表现,让很多民众相信,“中央是好的,是地方搞坏了”。
对于过去十年他任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腐败,一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顽疾,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问题。换句话说,这是体制性疾病,不能归咎于他的责任。然而这十年,贫富差距拉大的程度却是最明显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更是在最近十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对此,温家宝政府备受指责,认为他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好。这也是城市居民相对农村居民,对温家宝这十年评价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然而,作为党内分管经济的政府首脑,温家宝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或不是其经济主张,而是其政治观点。可以说,他是除了邓小平之外,中国最高层领导人中谈及政改最多、最深的一位。也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中国最富有争议的总理。保守派指责他的自由化倾向,自由派认为他只说不做,没有实现他的承诺。
但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政策研究中心张炜教授指出,温家宝提倡政改值得肯定,他认为“在一个主流官员都反对改革的共产党内,温家宝能多次出来反复呼吁政治体制改革,即使他这样做是为了讨好老百姓,也是值得称赞的。西方的官员都讨好老百姓,因为整个民主的意义就是官员要负责任的、在公众的根本利益上讨好老百姓”。
笔者认为,温家宝多次呼吁政改却实质性动作不多的最重要原因是,中国政治精英多年来已经形成一个整体利益集团,紧密的政商关系网络,成为任何伤及其利益的实质性改革的根本障碍。
呼吁政改,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个人的见解,他个人希望为历史留下点什么。无论是2010年在深圳视察时发出的“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死路一条”的呐喊,还是同年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人民对民主和自由的诉求是不可抗拒的”,都向人们展示了他对执政党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忧虑。然而,当时这两段关键谈话在中国国内都被“和谐”掉了。可以说,像温家宝这样呼吁政改,冒着得罪党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风险,在1989年以后的中共高官中是非常罕见的。
因此,温家宝的政治遗产,或许不在于政改实质推动了多少,而在于他引发了党内和民间的一场政改讨论思潮。中国发展至此,已经遭遇了最大的瓶颈,那就是政治改革。今天的中国,党内最高领导层如果保持沉默,改革的动力就难以启动,所以温家宝的政改呼声,是对党内领导层的压力。同时他也给中国民众一个新的希望,那就是中国执政党仍然存在自我改造,走向民主的内在动力。
3月17日,胡温时代将正式结束,习李时代将全面到来。未来十年,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民都期待中国在民主、法治以及人权方面取得更多进步。在行进在中国领导人阐释的“中国梦”的道路上,每一个中国人也希望实现他们自己的“中国梦”,即一份实实在在的个体安全感与幸福感。
更多相关热点话题请见:
时代造就“温总理”
《纽约时报》:温家宝黯然谢幕
温家宝:平民总理OR影帝总理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3-03-06/59153305-all.html#page1

Saturday, March 2, 2013

iPhone毁灭日本帝国

您的位置:多维新闻 >> 评论 >> iPhone毁灭日本帝国
iPhone毁灭日本帝国作者:cnbeta|来源:文摘|日期:2013-02-28 18:40:01
11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iPhone领军日本本土手机市场,只是个开端,在防守最严密的城墙,攻破了一小段。等待日本电子产业的,将是血流成河的残酷现实。庞大的电子帝国,将束手无策,没有选择,只能逐渐撤退。下一个十年,日本很多产品依然可以领先,但体系已不复存在,电子帝国必将瓦解。
2012是龙年,这一年,iPhone成了日本最畅销的手机。对于iPhone来讲,在一个国家地区,排名第一,是个小事情。而对日本来讲,这是个大事情。一个世纪前,日本梦想变成亚洲的帝国,失败了。但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在电子产业,毫无疑问,日本成功建立了一个帝国。不只是在亚洲,在全球的几乎每个角落,从随声听、录像机、到电视、游戏机、手机、相机、打印机,日本,成了电子产品的代名词。
2012年,关于日本电子产业,坏消息很多。
庞大的日本大公司军团,攻城掠地,肆无忌惮的抢占了全球的消费电子市场,可以说是战无不胜。而在日本本土,近半个世纪以来,基本没有任何外来电子产品,能够成为主流。而现在,在移动时代,在最重要的产品,智能手机阵地,日本本土终于开始沦陷了。而就在十年前,全球所有的厂商,都还在排队去日本,去学习日本的智能手机业务模式。
这一年,关于日本电子产业,坏消息还很多。松下、夏普、索尼等公司,都产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亏损。每家公司一年的亏损,都接近百亿美金。从亏损数字,也可以看到,这些电子帝国的军团,瘦了的骆驼,到底有多大。环境所迫,这些奉信员工终身制的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曾经被誉为管理典范的工厂,逐个被关掉。而这些,恰好发生在电子产品智能化的高潮阶段:苹果如日中天,三星高速膨胀,中国厂商开始崛起。市场,仍在高速发展,不过,这一波浪潮,日本并不是主角。换个角度说,这一波浪潮的本质,就是一个不断瓜分日本电子帝国市场版图的过程,在瓜分的过程中,其他公司获取的巨额利润,就是来源于日本公司巨额亏损的转移支付。而如果看清楚日本电子帝国的结构,容易得出结论,衰退,仅仅还只是开始。
日本电子帝国的基本架构,由四道防线组成。
第一道,最前线的,是消费终端产品。播放机、手机、电视、游戏机、相机、打印机等,这些消费者直接使用的产品。50年前,日本以制造起家,靠廉价的终端产品,迅速占领全球市场。同时,不断提高产品品质,靠高性价比,几乎垄断终端产品的市场。这个过程中,不断发展了精密制造技术,支撑了整个终端制造产业。这是所有人都看得见的日本。
第二道,是IC元器件产业,这个产业,是终端产品攻城掠地的武器。iPhone是最成功的手机,但内部很多关键器件如屏、电池、内存、摄像头,还有电路板上密密麻麻分布的电阻电容,都来自日本公司。在这个可以说是技术驱动源动力的产业,日本拥有最全的产品线。随便拆开一部尼康的单反相机,或是索尼的游戏机,会发现,里面几乎所有的芯片、元器件,都是日本公司的产品。做摄像机,你很难和索尼竞争,因为里面最关键的光电转换芯片,是索尼自己做的,技术远远领先,而且,不外卖。现在的智能手机,在拼处理器,而十年前索尼发布的PSP掌上游戏机,其处理器从很多方面来讲,都超过现在最新手机的处理器,而这个处理器,是索尼自己开发生产的。在终端产品制造格局形成之后,往上游产业发展,是个自然的过程。到90年代,日本的IC元器件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产业链中,全球没有哪个国家,能有日本如此全的产品线,所有的都可以自给自足,源源不断的支撑终端产品,保证终端产品的性价比领先。
第三道,是精密制造设备产业。精密的武器,要靠更精密的设备,才能生产出来。尼康除了生产相机镜头,还生产顶级的芯片生产关键设备:光刻设备,就是如何把数以十亿计的电路元件,象刻光盘一样,刻到一厘米以内的晶片里的设备。如果谁想投资几十亿美金,建一条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其中最关键的设备,很有可能需要从尼康购买。其他的电子产品的各个环节的各种生产设备,日本都占着重要的市场份额。在中国无数的电子制造工厂里,巨大的设备固定资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日本的产品。
第四道,是材料相关技术。制造武器,除了要有精密的生产设备,还需要有精良的材料。比如稀土,日本在这方面的技术全球领先,而在芯片及元器件高端制造上,都离不开稀土。即便不使用日本的关键设备,在从沙子到芯片的漫长生产环节中,仍然离不开日本生产的各种辅助材料。正是因为这些材料技术,日本才能够在电子领域产生那么多的新产品发明,从磁带到蓝光碟,从镜头到光刻设备,等等。
这四道防线环环相扣,相互补给:前线的终端销售,带动后端的器件精密制造;后端的上游制造,给终端销售带来更好的产品优势,形成了一个坚固的闭环。半个世纪时间,日本形成了电子产业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只要给日本最基本的自然原料和能源,就能够生产出全线的最终电子产品,不需要从外界进行任何采购。这是和全球化完全相反的一条道路:对日本产品,只是销售面向全球,产业链所有的开发和生产,都由日本企业完成。正是这个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成就了日本的电子帝国。而调度这些防线资源,为这个电子帝国开拓疆土的,则是一个个庞大的企业军团:索尼、松下、夏普、东芝、日立等。每个军团,都有自己庞大的产业链:索尼不仅做游戏机,还做游戏,还做游戏机里的芯片,还做芯片的材料。每个军团都能征善战,甚至被称之为经营之神。各军团联合作战,产品形态虽然有竞争,但更多的是相互合作。
庞大的军团,坚固的防线,看似牢不可破。但历史一再证明,越强大的帝国,越容易走向衰落。
这一电子帝国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封闭性,各防线、各军团一荣俱荣,同样的也会一损俱损。如果苹果倒闭,受最大损失的,将是分布在全球的各种上游企业。而如果日本的一家大公司倒闭,由于产业链的传导和放大作用,整个产业,都会伤筋动骨。也就是说,一旦防线被撕破一道口子,将可能产生多米诺效应,整个行业因此全面衰退。
商业产品的竞争,关键是性价比。电子产品,因为是消费品,用户没有对品质绝对的要求;因为是技术产品,所有的参数,都容易被量化,可以直接计算出性价比。20年前的索尼随声听和现在的iPhone一样,都是性价比最高的产品,因此卖的最好。过去几十年,日本的电子产品,正是依靠高性价比,所以能风行全球。现在,日本仍拥有最好的电子技术,但技术的边际效应,在迅速递减。当中国有一千家公司能开发出手机的时候,手机的技术门槛已经消失,成本就成了竞争的关键。过去的十年里,日本电子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正在不断丧失。越来越多来自韩国、中国的产品,抢占了日本产品的市场,因为它们有更好的性价比。性价比优势变为性价比劣势,不仅体现在终端产品,在上游产品同样是如此。来自韩国、台湾、大陆的IC元器件,包括屏、处理器、通信芯片、连接器、电阻电容等,正在逼近日本产品性能品质的90%,而在市场上,却以日本产品50~70%的价格进行销售,日本上游产业链也受到巨大的性价比的冲击。
而电子帝国的封闭性,决定了日本企业在降低成本方面,完全无能为力。日本产品的制造,都优先采购上游的日本产品,这已经成了一种固有的体制,一种没人能改变的体制。带来的问题,是成本的居高不下。对其他产品而言,要降低成本,就把制造的工厂,搬到中国来。而对日本企业来说,光搬自己,不解决问题,因为它的供应链上游,都在日本,你搬了,上游不搬,只会提高成本,没用。要搬,就要把所有的产业链,都搬到中国。
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市场竞争,已经变得非常残酷。残酷竞争的结果,是大部分企业,只能依靠微利生存,而盈利的关键,是成本的控制能力。过去几年,从终端产品到上游器件,日本企业在不断的收缩产品线,虽然这些被关闭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仍然是非常好的产品。市场价格的竞争,导致这些产品已经无从获利,产线一开动,就要亏损,再好的产品,也难逃被淘汰的命运。电子产业,虽然有技术含量,但本质仍是制造业,竞争的核心仍将会是成本。半个世纪以来,日本依靠成本优势,建立了电子帝国,现在,在韩国、台湾、大陆都开始具备技术能力,而成本优势更明显之后,所占领的市场版图被瓜分,其实并不奇怪:这只是技术制造业的一次产业自然转移,和几十年前,这个产业转移到日本一样。
移动时代,产品变化越来越快,除了成本,比拼的是市场反应速度,是创新。今天的日本电子产业,在市场上战斗的,仍然是三十年前的那些公司,没有一家新的公司,能够有规模的成长起来:军团体制下,也不可能有新公司能成长起来。这些垂暮之年的公司,用着几十年前的那套打法,无法赢得机动时代的战争,只能眼睁睁看着电子帝国的疆土,一步步被苹果、三星、中国公司所蚕食,各条防线,逐个被击破。由于连锁效应,各大军团,将没有一个能够独善其身。赤壁之战中,曹操将所有战船首尾相连,看似铜墙铁壁,但被周瑜用火攻,全军覆没,这就是封闭系统的最大风险。
iPhone领军日本本土手机市场,只是个开端,在防守最严密的城墙,攻破了一小段。等待日本电子产业的,将是血流成河的残酷现实。庞大的电子帝国,将束手无策,没有选择,只能逐渐撤退。下一个十年,日本很多产品依然可以领先,但体系已不复存在,电子帝国必将瓦解。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友评论(11)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3-02-28/59150653-all.html#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