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25, 2012

《赫芬顿邮报》:美国重返亚洲 中国重返世界

《赫芬顿邮报》:美国重返亚洲 中国重返世界作者:高大伟|来源:文摘|日期:2012-06-25 07:42:56
2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中国既不是颠覆性力量,也不像尼采那样有着荡涤世界秩序的野心。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让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产生了一些纠葛,但西方理解中国复兴目前还为时未晚。中国崛起不单有利于本国人民,还将把全球体系带入崭新的合作与繁荣时代。
13年前,美国国防部最重要的战略家马绍尔(Andrew W. Marshall)发布“2025年的亚洲”展望报告。他在报告中对中美和谐关系不以为然:
“一个稳定而强大的中国将不断挑战东亚的现行秩序。而如果中国发生波动,实力削弱,则会更加危险,因为领导层可能通过军事手段干涉他国,以支撑自身政权。”
2001年“911”恐怖主义事件的悲剧改变了美国十年来的外交走向。但是,华盛顿方面撤离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计划表明,马绍尔针对中国的战略评估仍然有效,并为奥巴马的“重返亚洲”计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即使马绍尔的思路获得了绝大多数美国智库的垂青,但我们必须看到,当时中国的GDP只有美国的10%。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一半。
不过,正如安德鲁·J·巴塞维奇所说,美国把外部因素当作国家安全的主要挑战,这有可能导致“新美式军国主义”,与西方世界的长期利益相冲突。这偏离了真正的重心,即国家内政。《罗马帝国兴衰史》的作者吉本曾说道:“罗马帝国之所以伟大,不是单靠打仗的规模和数量,更重要的是执政的原则:智慧、简洁、仁慈。”
华尔街造成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的次贷危机间接加速了中国崛起。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调查,现在中国GDP虽未超越美国,但许多国家的人已经把中国当作世界第一经济体。
过去四年间,人们对于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看法发生了重大变化。2008年莱曼兄弟公司破产之前,45%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体,22%的人认为是中国。而现在,只有36%的人认可美国是第一位,而42%的人则相信是中国。
对中国的普遍敌意、对中国社会的大量歪曲报道、中美软实力的影响力差距,这些都没有影响世人的判断:在人们心目中,美国已经不再领导权世界,至少在经济领域是如此。
宽泛地来说,中国证明了她在充满矛盾的世界中求生存的独特能力。下这史无前例的世界格局背景下,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必将受到质疑,一方面美国把北京当作需要遏制的对象,另一方面,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超越了东西方二元对立的地区角色。
杜鲁门提出遏制苏联战略之前,乔治·凯南在他1946年著名的“八千字报告”中写道,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充满对抗的包围之中,注定无法与美国长期共存。”而现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仍旧是与中国保持对抗姿态。所以实际上是美国误解了中国,因为北京方面的全球战略并无挑衅冲突的意图。
另外,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威胁,相反,中国的发展带来了稳定与繁荣,中国的再度崛起不会削弱美国的亚太伙伴的实力,反而有助于互惠互利。
去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420亿美元,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贸易额则攀升至3620亿美元。中国与中亚的经济联系也在不断加强,而中国与俄罗斯、印度的贸易额将于2015年之前突破1000亿美元。
全球经济的不明朗因素与欧元区的持续动荡对于东北亚地区格局产生了影响,但东北亚诸国并非有意重构世界秩序,而是西方经济衰退的自然结果。
中国、日本与韩国已经同意用外汇储备互购国债。这三个国家的GDP占亚洲经济总量的70%,并且,三国将开展建立自由贸易区。北京与汉城方面已经着手商讨建立自由贸易区,预计双边磋商将于2014年底顺利结束。中国与日本这两个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则已开始用人民币结算贸易。
东北亚的新兴经济活力对于东南亚的格局也有影响。在第45届东亚发展银行年会议上,东盟10国+中日韩3国已一致同意增强地区金融安全,将清迈倡议的区域应急基金规模增至2400亿美元。
美国公共债务已超过GDP的100%,且未来5年,将达到欧元区国债的3倍。冷战结束20年后,亚太地区的两极化即将形成。因此,美国不应该把重心放在“重返亚洲”,而应该先把本国经济搞好,并与欧洲领导人共同反思美欧关系,这才是美国国家安全真正的长期威胁。
基本上,当代中国已经知道如何与西方世界共存,并以此为契机重振其古老文明,而西方国家则还没完全接受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这将限制西方的全球影响力。
西方国家的思维是“要么你和我们一样,否则你就是在反对我们”,而中国则没有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式。西方国家落后的世界观将陷入固步自封的窘境。
在中国的语境中,管理、统治以及国际观都深受“中道”思想浸染,他们的哲学思想是中和各种矛盾力量。“中”预设了对立力量的存在,但其宗旨是达到平衡与和谐,而不是停留于非此即彼的层次。“中道”不会追求东方压倒西方,而是双方共同繁荣。
全球化时代任何一国都不可能占据绝对优势,紧张关系会破坏必要的互相依存现状。从这个角度来看,“中道”思想与现实颇为契合。
坊间流传拿破仑的一句名言:“中国是一只沉睡的狮子,一旦觉醒,将会震惊世界。”可是,中国既不是颠覆性力量,也不像尼采那样有着荡涤世界秩序的野心。
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在香格里拉对话活动上说:“美国军事力量履行总统的指引,将亚太地区作为战略优先选项。”中国专注于国内转型发展,步伐稳健、和平,重新获得了世界核心地位。
“重返亚洲”战略虽然让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产生了一些纠葛,但西方理解中国复兴目前还为时未晚。中国崛起不单有利于本国人民,还将把全球体系带入崭新的合作与繁荣时代。
本文作者高大伟(David Gosset)系中欧国际商学院中欧文苑主任
更多相关热点话题请见:
中国崛起必将重构国际政治格局
国家模式决定大国兴衰
金融时报:自信中国变得高傲自大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2-06-25/58768123-all.html#page1

Thursday, June 21, 2012

中、越终将逐鹿南沙

中、越终将逐鹿南沙凤凰网评论专栏作家 薛理泰


2012年06月21日 09:05

字号:T
T465人参与0条主评论 12条评论0条总评论 打印 转发





作者:薛理泰核心提示:北京因应南海主权争端时,越南可比菲律宾难对付多了。越南动辄耍横,以“全国、全党、全军”的名义作战争动员,不惜以国运相赌。越南军事力量也远过于菲律宾,例如越南空军拥有最新款苏系列战机,性能就比中国空军早年购自俄罗斯的苏系列战机的性能先进。



据越南《青年报》报道,6月15日上午,越南空军两架苏-27战机在完成对“长沙群岛”(即中国南沙群岛)某岛礁的巡逻任务之后,返回越南中部沿海的平定省富吉军用机场。越方将这次越南空军的任务称为“巡逻侦查”。



6月19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中国对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越方的有关行动严重侵犯了中国的主权,中方对此表示强烈不满。



这两架苏-27战机隶属于越南空军940飞行中队。过去越南空军曾经以苏-27、苏-30战机自南部基地飞赴南沙群岛巡逻,往返飞行距离约1,220公里;而这次是越南空军首次使用苏-27战机自中部地区飞赴南沙群岛巡逻,往返飞行距离约1,300公里。



越南空军能够同时从南部、中部基地派遣苏系列战机飞赴南沙群岛并返回出发基地,显示了越南空军在战时能够对越占岛礁驻军给予空中掩护,并能对敌占岛礁实施空中攻击。换言之,越南空军已经具有在南沙群岛执行巡逻、侦察和“保护领土主权”的任务的能力了。



无独有偶,5月21日,越南国会主席阮生雄在第十三届国会第三次会议开幕式上表示,本次会议将对越南《海洋法》进行表决。越南舆论表示,该《海洋法》将重申越南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拥有主权,越南国会可能在6月下旬通过该《海洋法》。早在4月份,越南已经派出5名僧人常驻南沙一些岛屿,并修缮寺庙,充当住持。越南国家海外越南人委员会还陆续组织海外越侨代表赴南沙群岛参观,宣示越南对之拥有主权。



据此观之,越南对于南沙、西沙两大群岛的主权争端,已经在“武备”、“文事”两方面加紧采取行动,以备日后同中国摊牌时派上用处。越南因应南海争端的宗旨无非是巩固既得利益,并强化其对南沙、西沙两大群岛的主权宣示。



越南空军940飞行中队在完成这次“巡逻侦查”任务以后,由中队长吴永福出面,对越南媒体表示:“我们再一次表明时刻准备捍卫祖国海洋和岛屿的主权。在此次飞行后,我们中队将把飞往南沙作为经常性任务。”对于越方所作的今后“将把飞往南沙作为经常性任务”的声明,可不能等闲视之。



据分析,越方声明今后“将把飞往南沙作为经常性任务”,至少具有两层含意:第一,越方以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今后将强化其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宣示,间接地表示将遵循强硬路线,与干扰其对南沙群岛的主权宣示者相周旋。第二,越南空军“将把飞往南沙作为经常性任务”,显示今后在南沙群岛上空及其周边海域,越南海空军与同样在该区域执行巡逻、侦察和保护领土主权的任务的中国海空军可能会处于零距离接触的境地,“擦枪走火”或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



在两国边界冲突中,可别小觑一方或双方作出把执行巡逻、侦察使命列为“经常性任务”的决定的作用,正因为巡逻、侦察被列为“经常性任务”,就大大增加了两国军队发生偶发性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早先中国、苏联关系友好时,双方军队仅在两国边界进行不定时的巡逻、侦察。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边界发生的冲突有增无已,因而北京、莫斯科作出决定,将军队在边界进行巡逻、侦察列为“经常性任务”,最终造成了两国军队于1969年春在边界发生了中等规模的武装冲突,并终于在这年秋季发生一场震惊世界的核对峙,核战争险些爆发。



北京因应南海主权争端时,越南可比菲律宾难对付多了。越南动辄耍横,以“全国、全党、全军”的名义作战争动员,不惜以国运相赌。越南军事力量也远过于菲律宾,例如越南空军拥有最新款苏系列战机,性能就比中国空军早年购自俄罗斯的苏系列战机的性能先进。



何况,一旦中国、越南在南沙群岛周边海域发生军事冲突时,越南也占了地理优势。南沙群岛所占海域幅员辽阔,姑且以主岛太平岛为例,距离金兰湾仅600公里,距离海南岛榆林港约1,000公里,距离西沙永兴岛也有760公里。如果中、越两国同时出动最先进的苏系列战机,则越南战机在南沙群岛上空滞留时间要比中国战机更久。



假如越南购自俄罗斯的新锐武器装备形成了战斗力,尤其是越南建立的南沙舰队组建完毕以后,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届时中、越终将逐鹿南沙。

最新文章:·中、越终将逐鹿南沙·在南海如何落实俄中战略合作?·中俄加强合作抗衡美国·西方难以军事干预叙利亚·朝鲜对中国犹如“钟摆”·论北京对黄岩岛争端的战略规划袁训会

Monday, June 11, 2012

中国崛起必将重构国际政治格局

中国崛起必将重构国际政治格局2012-06-10 02:15:18阅读(2766) 评论(28)
中国近期与菲律宾在南海的对峙对其提升睦邻友好关系的努力似乎是一大障碍。这种局面正符合美国的观点,即美国重返亚洲的行动有利于地区的稳定与发展。这是研究中美关系的西方分析家普遍做出的结论。它可能是恰当的,但会否也是重新认识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的分水岭,以及这种新认识如何构成国际政治结构转型的转折点。

自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已经由欧洲国家之间的强权政治逐步演变为冷战背景下的强权政治。国际关系不再是对邻国和友邦关系的研究,而是变成了针对敌对国或者至少是对竞争国之间斗争形式政治(adversarial politics)的研究。学术界认为,资源匮乏自然会促进这种斗争格局的形成,而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经济人”概念则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持。这难道是谈论世界关系的唯一方式吗?我不敢苟同,国际政治不需要等同马基维利亚(Machiavellian)的权力政治,而最近中菲对峙事件很可能论证了我的观点。

过去30年国际政治有两大重要演变:一是苏联解体进而促成冷战的结束,一是中国的崛起。一般的分析认为苏联解体是美国文化的胜利,其结果是美国不但在军事方面,而且在意识形态方面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然而,当美国被一小撮伊斯兰激进分子袭击之后,这种看法开始受到质疑。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政权更迭”后,美国并没有实现其战略目的。当世界最强大的军队连一些微不足道的对手都难以制服时,人们不免怀疑:一个超级大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中国的崛起是对美国霸权和过去200多年西方主导世界这一传统结构的挑战。对此,奥巴马总统在其上任后的首次国情咨文中宣称“美国绝不会沦落为老二”。为了兑现这番表态,2011年下半年,奥巴马进一步宣示美国将重返亚太,并据此重新规划美军的全球部署。最近美国国防部长潘内塔宣布加大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驻防比重就是一次具体的行动。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阻止美国沦为“老二”的局面实现,至少不能让这一天来得这么早。

人们如果看看在过去几百年世界发生的变化,就会清楚发现,大国之间的强权政治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主要动力。从欧洲帝国主义者在全世界搞殖民侵略、欧洲的主要霸权间的战争以及这种战争后来向亚太的扩展,再到美苏为了争夺势力范围而爆发的冲突,如果美国没有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侵略,世界在冷战结束后应该是相对和平的。美国人民后来也对这两场战争追悔莫及。既然事实如此,美国为什么依然推行这种需要耗费巨资来重新部署军力和重构安全框架的政策?而这些都是以瞄准中国为目的。中国真的对美国安全构成如此重大的威胁?或者这仅仅是一种冠冕堂皇的自我应验式的想象?

威胁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解读。一是由侵略者发起,但只有当被威胁的对象同样感受到此种威胁的存在时,这才是真正的威胁,否则就算不上威胁。然而,如果被威胁者主动感受到一种威胁,即便假定的侵略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威胁的存在,或者根本没有能力去实现这种威胁时,这种威胁却依然是真实的。显然中国强调自己的崛起是和平的,而多数美国政治分析师无论如何都不会以类似于看待苏联和大日本帝国的方式看待中国。除了一些有意识形态偏见的政治言论外,很难证明中国有领土扩张或帝国主义的企图。如果说中国对美国有什么威胁,也只是美方感受到的威胁,因为中国难以理解这种威胁是如何逐步形成的。相反,普通中国老百姓对这种说法感到惊讶。他们的普遍反应是,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之一的美国横行北京,烧杀抢掠,现在怎么能因昔日的受害国开始高筑堡垒、升级安防而大发牢骚?甚至指责中国这种行为具备攻击性,这种指责本身就反映了美国的傲慢,正所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有人会争辩说,中国广土众民,其崛起对世界自然是一大威胁,所以相关举证责任仍然落在中国身上。有鉴于此,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中国深知在现代化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猜疑,所以,当中国经济还没有招惹任何艳羡目光之前,就已经积极采取行动消除这一担忧。外国人普遍对“韬光养晦”这个传统概念很难全面理解,由于这是古汉语,要对其完整翻译也不容易,因而造成长期误解。但是多数国家逐渐认识到这一政策的精髓是对强权政治这一流行国际关系学说的直接反驳,并非像一些怀疑主义者所渲染的那样,是中国借用这种说法来隐藏其扩张主义。近几年,美国学者奈伊(Joseph Nye)极力推崇“软实力”的概念,他的思想可以作为理解邓小平这一理论的较适当角度。

由于这个政策的指导,中国不愿参与到任何国际冲突中,甚至有时候对这些冲突不置一词,这与毛泽东在维护第三世界利益时积极发表的言论大异其趣。但包括美国在内的诸多国家开始频繁要求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比如在苏丹的冲突、朝鲜半岛和中东地区。即便在这种背景下,一些国家仍然将中国视为一种威胁。为了公平起见,可能我们真的需要从其他角度来思考这种忧虑的真正原因。我曾经和日本自民党一位高层的政治家谈过同样的话题,他最后承认,很难为这种中国威胁论的观点找到现实经验和合理推论的支持。

我们可能要对“变化”这个概念有重新的认识,它可能比人们一般所理解的意思更富戏剧性,尤其是在国际政治中。“毛虫化蝶”看起来非常戏剧性,但其实它自始至终还是同一种生物。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发展成为一个符合自身人口规模和悠久历史的国家,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她还是原来的中国。拿破仑曾经警告过:“让中国沉睡吧,一旦她醒来,将震撼这个世界。”这种远见已经被事实所证明。然而,拿破仑的预警却无助于降低外界认知中国最终醒来的震撼性。

中国人口属世界之最,其历史可能是最悠久的,其土地或许不是最肥沃,但足以养育其人民并建立这个世界最伟大的文明之一。自20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化步伐就从未停止,一直在全球化中扮演适当的角色,这种全球化与中国传统认识的“天下”存在极大差异。通过不断的激烈辩论、斗争,甚至内战,中国彻底再造了自己,成为今天的中国。没有人怀疑中国正在经历重大转型,所谓“中国模式”只能被理解为中国为实现崛起的目标而摸索正确道路的过程,中国并没有一套蓝图。如果人们对中国崛起存在疑虑,这只能够是因为发展模式存在不确定性,这绝不表示中国的发展目标有什么地方值得其他人猜忌,这些目标早就公诸于世,从来没有改变过,而且都能够在它的传统著作中找到。

一些人质疑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其不稳定的根源,因而渲染中国威胁论。这主要是因为大家对苏联经验的警惕,中国至少在表面上还保持着类似的体制。正如我在前面所说,多数人对苏联和今天的中国有所区分,特别当涉及到军事、政治和领土的观点时。然而,人们依然从中共体制的专制元素联想到已解体的苏联。但这种联想可能在讨论政治异见人士,或者中国在执行一胎化政策时可能有用,却不会是在国际事务的讨论中。事实上,专制主义甚至可能为中国的国际政策提供了一种更具延续性和可预测的思维基础,特别是相对于欧美的政策而言。即便当谈到中国内部事务时,就好像近期山东盲人维权人士陈光诚事件的处理,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中国在维持专制的同时,处理手法上已经显露出政策的灵活性。

透过中菲在黄岩岛对峙的经过来审视中国的行为模式和价值思维之前,我们可以回顾中国历史上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没有人会说中国是侵略者,当时的中国饱受西方殖民侵略和日本的野蛮占领。在这种背景下探讨中国威胁论显得愚昧和讽刺。

有人会认为,中国当时是一个弱小国家,而情况已经改变,所以今天说中国威胁论还是有道理的?我们可以尝试研究中国的历史,就会发现中国没有什么时候可以找到适当的证据去支持这种威胁论。因为除了在元朝,蒙古人好斗的天性使其一路远征欧洲,而汉人当时也是被欺压统治的对象。但元朝寿命不足百年,后来就被农民起义所推翻。如果以元朝的经验来说明现代中国简直是不可思议。

那么1949年以后的中国又如何呢?在过去的63年中,中国打了4场战争,其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朝鲜战争。在此次战争中,中美两国都是被动方。如果不是朝鲜的金日成伺机进攻韩国,而美国担心一旦韩国失守,日本和台湾将紧随其后,美国显然不能够袖手旁观。从中国方面来看,如果不是傲慢的联军统帅麦克阿瑟将军(Gen. Douglas MacArthur)执意将战火烧到中朝边界的鸭绿江,解放军或许就不会发动抗美援朝战争。

朝鲜战争显然不是中国挑起的,但却损失惨重,且在物质和领土上没得到任何好处。如果我们着眼中朝复杂关系,探讨中国在朝核六方会谈中所处的困难角色,我们就能体会中国对其邻邦是何其仁善。中国从来不愿干涉别国事务,即便对有求于中国的国家也如此。中国言行举止都践行着从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宗旨。通过观察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关系也不难发现,不论和平之际抑或危难之时,中国都坚持着这种一贯的模式。这种态度植根于中国人最根本的信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不让外国人在中国土地上颐指气使,那么中国人同样不会为难他国。如果人们能理解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后百余年间饱受的伤痛和屈辱,就会很容易领会这一点。中国人不相信复仇,他们相信防止兵戎相见的最好办法是变得足够强大,强大到能震慑一切未来的侵略。强权政治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从来就没有地位,战争、经济制裁、军事同盟、核威胁等字眼很少出现在中国外交政策陈述中。这并非只是中国人在言词中不使用,最重要是中国人想也不是这样想的。因此,美国的领导人没有必要在字里行间寻根究底,只需要从中国的行动中去寻找真实的含义。

中国与邻邦之间所发生的其他战争又能够说明什么?就以中印之间在1962年发生的边界战争为例,这的确是由中国发起的。然而,战争在胜负已见分晓之后,毛泽东却一纸命令将解放军调回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以北,甚至放弃了一些在交火前就由中国控制的领土。这证明了中国发起战争的目的不是领土扩张,而仅仅是敲山震虎,警告印度放弃继续蚕食西藏领土。自1959年印度对第14世达赖喇嘛提供庇护以来,中国开始意识到印度可能对西藏存在某种野心。此时,印度开始与美苏保持极好关系,如果他们一旦联合起来从西边围堵中国,将对中国构成威胁。从这种角度看,中印边界冲突可以被理解为中国对保卫自身权利采取积极主动的作法,但绝不能因此就给中国扣上侵略扩张的帽子。

中国在六十年代末与苏联在珍宝岛发生的军事冲突也很难成为中国威胁邻国的例证。大量证据显示,此时中国军力远逊于苏联,绝大多数历史学家也一致肯定当时中国是出于一种防卫而非进攻。我们还可以考察一下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它可能会是更有趣的案例。同样,中国发动对越进攻既不寻求领土扩张,也不是为了殖民统治。越南在1978年底攻占柬埔寨可能是最终促使中越之间爆发战争的导火线。当时有说法是越南下一步将通过占领老挝来组建印支联盟,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认为,越南的这种计划对泰国等东南亚国家造成极大的威胁。中国当然反对这种野心,因而向柬埔寨提供援助,使其加强防卫。很多人认为越南的排华行动以及河内与莫斯科之间的亲密关系也是中国想要“教训”越南的原因之一。邓小平当时就曾说,“小朋友不听话,该打打屁股了。”就在打了淘气的小朋友屁股之后,中国再次退回到自己的边境内。从苏联没有介入战争可以看出,中国准确地判断了印支半岛的地缘政治局势。自此以后中越边境冲突不断,直到1989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之后才停止。如果越南确有打造印支联盟的大梦,这时已经不可能实现。就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中国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大为改善,地区安全由此得以稳定。

就中国对对外军事行动的谨慎态度,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结论:中国从未将战争视作领土扩张的工具,冲突主要是防御性的。中国的行为显示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要慎用武力。在其悠久的历史之中,几乎所有的思想家都不主张以战争作为实现国家目标的有效途径。在春秋末期军事战略家孙子的眼里,对真正的“王道之君”而言,战争永远是第二位的。即便到了剑拔弩张、必要开战之际,战争也必须是有限战争。与苏联和越南的陆地领土冲突最终通过谈判已经解决,而中印之间在九十年代初的一系列对话,促使两国承诺通过和平手段解决边界争端。时至今日,很难想象中印还会因边界纠纷而再动干戈。即便是那些坚持中国威胁论的人,也无法否定中国就算是通过战争强化谈判桌上的地位,中国最终仍然坚持将纠纷诉诸外交努力来解决。

中国历来对干涉别国内政都持批判态度,不管是在苏丹、利比亚、叙利亚还是朝鲜或伊朗问题上均是如此。中国一贯反对通过武力解决国际纠纷,甚至反对动用经济制裁或其他激进的非军事手段。在苏丹问题上,正是有了中国的帮助,才没有导致更多的人无端牺牲。而当伊朗遭受制裁之际,中国即使饱受西方指责仍采取独立的立场。此后,印度继续与德黑兰维持石油贸易关系,日本也不愿完全执行对伊制裁。近期,甚至华盛顿也开始对利用军事手段解决伊朗核危机有所保留。

在联合国就利比亚问题进行表决之后,西方国家违背安理会决议案的精神,强行军事介入利比亚内战,而中国至今还在为表决中投弃权票而耿耿于怀。国际社会本希望透过决议案帮助解决利比亚的人道主义危机,但最终却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平民伤亡。有此前车之鉴,中国才决心在安理会否决对叙利亚展开类似的干涉行动,不再听信美欧的花言巧语。现在一些人信口雌黄说由于中俄作梗,使得叙利亚局势恶化。利比亚的前鉴不远,只能说这些人是好了伤疤忘了痛。就算时至今日,人们还很难得出利比亚人道主义危机已彻底结束的结论。

中国主张本国人民才是政治变革的推动力,外国势力越俎代庖只会横生弊端,也不符合国际道义。在过去,有人总是指责中国为了经济利益而庇护独裁者,但苏丹危机的化解却证明了这种论点的荒谬,因为中国是在以自身利益为代价纾缓苏丹危机。在叙利亚,中国也并无太多经济和战略利益,却仍然坚定地采取这种立场。中国军队积极参与到联合国维和行动,并且在救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非战斗活动中起主力作用。这些事实进一步阐述了中国人对于军人并不就只是打仗的思想。当中国海军开始在索马里沿岸的亚丁湾打击海盗时,人们或许能逐渐熟悉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军事存在。中国政府相信,随着这类任务的增多,那种认为中国为求霸权而挑战既有国际秩序的说法将不攻自破。一旦起到这个效果,那种强权政治充斥国际事务的旧理论就必须重新检讨了。

最近中菲在南海的对峙更进一步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事思维作了最新的注释。如果有人想以黄岩岛事件为例,证明中国的侵略性,阻碍南海的自由航行,因而为透过军事和政治上介入南海争端找借口,那可能适得其反。该事件实际是菲军方试图在争议海域拘捕中国渔民而起。过去,尽管双方对这片海域都宣示主权,但两国渔民在这里却相安无事。有趣的是,实施此次拘捕行动的是菲律宾海军唯一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军舰。这是菲方一年前才从美军那里淘来的旧货。就在菲方试图拘禁中方渔民后数日,正好是美菲按计划举行联合军演的日子,而地点恰好也是在事发海域附近。而黄岩岛对峙之后又有此前早就安排好的美菲防长、外长对话,难道这一切都只是巧合?据菲律宾国防部声称,“该级别的会晤是美菲关系中当属首次,而美国此前仅与日韩有过此类会商”。很显然,菲律宾渴盼美国人重返亚太,更希望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达到对菲律宾发展有利的目的,而黄岩岛对峙正是掐准时机要撬动美国的大战略。

当美国拒绝向菲律宾援助一枪一弹,甚至不愿在南海对峙中站队,这着实让菲政府大失所望。菲方企图将南海争端国际化,公开怂恿包括东盟及日本、印度在内的国家干预中菲黄岩岛对峙。显然,菲律宾的目的不只是保护领海主权。部分菲律宾媒体更公开质疑阿基诺政府卷入中美拉锯战是否明智。当菲政府号召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反华示威,旅外菲律宾人的响应却是极为消极。很明显,菲政客甚至不能掌握自己国家民意的脉搏。

面对挑衅,中国又是如何应对的?在事件发生后,中国坚持通过外交手段解决黄岩岛对峙,并谴责菲方试图将冲突升级。当有媒体谣传说解放军南海舰队已提升战斗预警等级时,中国国防部立即予以否定。要知道,这可不是国防部对谣言的一般反应。菲律宾海军难望解放军之项背,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中方避免将事件军事化的处理手法却显示了中国的善意。而中国限制菲律宾香蕉进口,旨在告诫马尼拉,回击菲律宾的手段很多,但中国并没有计划这样做。

现在还很难预测黄岩岛对峙的最终结果,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绝对会避免战争的发生。一个巴掌拍不响,而菲律宾也不愿意看到这种发展。菲律宾可能希望对峙升级,美国介入从而对菲提供大量援助,也许还能够提升自己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地位,但无论如何也希望避免战争。而中国则希望通过解决黄岩岛对峙,为今后解决领海纠纷寻找一个模式,战争无疑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最近有些事态的发展也需要仔细审视。普京在参与第三次总统竞选期间,曾明确表态要让中国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东风”。最近在中国黄海举行的中俄联合军演就彰显了两国关系的非比寻常。而最近中印之间加速解决边界领土纠纷的想法也预示着两国政治家希望减少不必要冲突的可能。在黄岩岛对峙中,没有一个东盟国家愿意接受菲律宾政府的邀请来趟这趟浑水。而对中国而言,这是真正考验她是一个帝国主义者还是东盟发展的合作伙伴。一些印尼和马来西亚官员曾私下表示,他们相信中国不会欺负菲律宾,因此将这个问题诉诸东盟是不太明智的,只会使问题复杂化。

在冷战时期,所有这些国家都曾一度敌视和怀疑中国,而他们改变对华态度主要建立于改革之后同中国的互动。全球化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经济合作各国之间也增强了互信。最重要的是,这是一群不为意识形态左右、不因保卫霸权而劳心的国家。与帝国主义的日本、纳粹的德国、苏联还有那傲慢的美国相比,中国显然是比较温和的。

对美国而言,伊阿两场战争很好地证明了军事力量不是实现其意图的最佳工具。在对外关系中,军事占领是一种过时的战略。软实力并不是什么人的发明,它是现实政治需要的结果,政治家拥抱这种理念是因为务实主义,并非出自什么意识形态或信仰。

中国并非不知道实力在国际政治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思想论著对此论述颇多。中国也深悉自身在国际事务中的能力,尤其是在其经济实力发展到距世界头号经济大国仅有十年之遥的时候。辅之以广土众民,中国很可能成为全球化时代第一个真正意义的超级大国。同样,说中国不屑看到这样的局面只是自欺欺人。

然而,对一个在过去2000年中就有1800年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来说,重拾昔日的辉煌是否需要到处炫耀呢?面对在二战中获胜,并且以原子弹将广岛、长崎化为废墟的美国,中国不就曾在50年代一穷二白的时候和它有过一场战争吗。既然如此,中国会对再次和美国交手感到犹豫吗?显然不会。然而,不论是美国还是菲律宾,中国都不愿意与其开战,这是因为战争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双方都会因此而受到伤害。

对中国崛起持有怀疑的人而言,他们有必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关“势”的概念,正如基辛格引述《孙子兵法》时曾经这样说,势“包含着其万变之形的力量以及不变的规律”。逆势而为就如引水上坡,既困难又徒劳。中国的崛起即是“势”的结果,而这种崛起反过来有可能成为变革国际事务既定思维范式的力量,这不仅仅是对地缘政治意义而言,而且涉及对国际关系的理论认识。

中国倾向于在和平环境之中推动自身的发展,并深信这是国际交往的不二法门。邓小平常说“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针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激烈争论而言。对中国来说,“硬道理”一词意味着压倒一切的目标。这同样应该应用到中国的国际思维中去。实际上,这与美谚所云“要发财不要战争”(lets make money, not war)有异曲同工之妙。

让我们重新考察中国对国际事务的态度是否能够促使国际政治的固有思维有所改革。在国际事务里,中国坚信经济发展比权力政治和争夺势力范围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协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其经济水平和政治的稳定性,这个世界将会和谐得多。战争和霸权绝不能起到这种作用。只要人们能够以一种更开放的态度,尽量减少偏见的方式来看待中国的国际思维,我们就能够很好地认识到中国的思想形态将对全球化的国际关系范式提供改革的动力。

归类: 默认分类  |  标签:

RSS评论



前一篇:两种政治体制的文化解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blog.dwnews.com/post-209108.html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blog.dwnews.com/post-209108.html

Wednesday, June 6, 2012

从对抗中争取合作:中国对美关系的现实选择

从对抗中争取合作:中国对美关系的现实选择
[3266] (2012-05-31)
早报导读
最近的中美关系麻烦不断,中国强调与美国在反恐、环境保护、打击国际犯罪等领域有合作的基础。而美国呢?自2009年宣布重返亚洲以来,不断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局势,朝鲜半岛、钓鱼岛、南海诸岛,处处都有美国的影子。与中国对抗的局面有加剧的趋势。
  对于中国来说,最现实的选择,绝不是选择直接对抗,而是在对抗的局面中争取合作的前途。理由如下:
  一、中国目前的实力明显被高估,并不具备挑战美国霸权的实力
  从GDP角度来说,中国是世界第二强国,但是这个数据是在人民币兑美元升值40%以后计算出来的,如果人民币兑美元继续升值,中国用不了多少年就会成为世界第一!这个排名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能有多大意义呢?据外国媒体预测:中国普通劳动者平均月收入应该在5000元以上,可实际上恐怕只有2000元左右,普通百姓停留在这个消费层次,中国有何资格给自己贴上富国的标签?
  从技术角度来说,中国在工业、农业、教育、科技、国防等各方面不但与美国有几十年的差距,与欧洲、日本、俄罗斯等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即使上述国家原地踏步,中国在技术层面实现追赶至少需要20年。
  因此,中国必须认清自己的准确定位,不为被“第二”的假象所迷惑,做和自己的实力相匹配的事情。
  从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来看:美国走到世界第二以后,赶超英国用了五十年;而中国历史上的大汉王朝最终打败强大的匈奴帝国,用了一百余年。而汉朝在实力不足以击败匈奴之前,采用了“和亲”这样的妥协政策。“妥协”虽然倍受质疑,却是当时的明智之举。
  如果美国继续针对中国采取对抗的政策,那这个对抗的局面,一定会是长期的,几十年或者一百年。中国的明智之举,绝不是迎头上,而是像汉朝对付匈奴那样,以适度的“妥协”延缓对抗的紧张局势,给力量积蓄赢得更长时间。
  二、大国的较量,要善于借助外力消耗对手,而不是消耗自己让对手得利
  中国有句成语:“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0世纪初,英国仍然是当时的头号强国,而后起的德国不甘心屈居英国之后,意图重新瓜分世界,于是英、德两大阵营发起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结果是英德两国同时衰落,而美国趁机崛起,成为受益的“渔翁”。
  美国自从2009年宣布重返亚洲以来,在中国周边制造了一系列紧张事态,目的并不在于与中国直接开仗,而是借助这些国家消耗中国的战争资源,中国即便能够赢得战争,也会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构成威胁。因此,中国绝不能落入美国的圈套。对付日本和菲律宾的挑衅,中国均采用了经济手段,而不是军事手段,是非常明智的。
  实际上,中国要成长为大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凭借对手的互相消耗让自己得利。当今世界,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都是未来影响美国霸权的因子。欧盟虽是美国的传统盟友,但近些年来,表现出一些独立的迹象,中国应该通过加强合作,鼓励这种倾向。俄罗斯仍然是美国之外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中国应该支持俄罗斯的继续采取强硬立场。印度最近几年发展很快,迟早会引起美国的不安,中国要善于利用好这些矛盾,把矛盾的焦点引向对自己有利的一面。决不能勉强出手,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引火烧身。
  三、目前的中美两国已经在经济上互相捆绑,存在对抗的同时,也存在合作的基础
  目前的中美关系,好在好不到哪里,坏也坏不到哪里。可以说基本上是磕磕绊绊,麻烦不断,大的对抗,双方都无法承受,小的对抗始终不断。
  导致美国不敢与中国彻底决裂的因素是经济,中国每年依靠廉价劳动力生产大量消费品销往美国,赚得美元以后,又把这些美元中的一部分借给美国,中国目前是美国的最大债主,手握两、三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离开美国市场,中国的外贸企业会大量倒闭,工人会大量失业,不但会造成经济上的重创,更会危及社会的稳定。而离开中国的廉价商品和美元借款,不但会使美国在经济危机中雪上加霜,还会动摇整个美元金融体系,代价之大使美国无法承受。因此,现在的中美两国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毁俱毁的关系。
  对于中国来说,比较明智的方法,是鼓励美国社会中理性的声音,推进双方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和合作,从经济上进一步捆绑美国,从文化上逐步寻求共识。例如,一些理智的美国学者认为,既然中国的发展势头已经确立,就应该给中国留出与现有地位相匹配的发展空间,美国可以放弃对台湾的保护,将美军适当时候后撤至关岛等等。
  中美两国相隔遥远,中国的发展威胁不到美国的国家安全,能够影响的,不过是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的霸权。但是,假如美国的综合国力不足以支撑它在全球的霸权时,理性地收缩防区,会是美国明智的选择吗?
  毕开颖
《联合早报网》


Tuesday, June 5, 2012

普京中共官媒撰文:没有中俄任何议题无法进行

普京中共官媒撰文:没有中俄任何议题无法进行
大中小2012-06-04 19:29:20转发TwitterFacebook打印投稿电子报
【多维新闻】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6月5日起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北京峰会。这是普京再次出任总统后首次访华,对未来一个时期中俄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6月5日出版的中国官方媒体《人民日报》刊登了普京的文章《俄罗斯与中国:合作新天地》,文中普京发表了对一些问题的看法,重点强调在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任何一个经济和国际关系专家都已经意识到,在缺少俄罗斯和中国的参与,在不考虑俄罗斯和中国两国利益的情况下,任何的国际问题议题都无法讨论和落实。
据悉,普京在文中发表了对俄中两国合作伙伴前景,在正经历复杂深刻变化、遭遇严峻的世界和地区安全挑战、国际法准则遭到的擅自解读的企图、经济与金融动荡的当今世界里俄中两国关系所起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普京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在一些主要的国际论坛中都会被提及,它们也是高级谈判中会被着重探讨的议题。普京相信,对解决当前的迫切问题协商和合理的做法会占上风。最重要的是,现在任何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任何一个经济和国际关系专家都已经意识到,在缺少俄罗斯和中国的参与,在不考虑俄罗斯和中国两国利益的情况下,任何的国际问题议题都无法讨论和落实。
在这种情况下,中俄两国都意识到了自己对继续发展俄中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负有共同责任,意识到了两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多边组织和地区机构中通力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普京强调,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名符其实的国家间新型关系的典范,两国间没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成见。这就意味着俄中关系非常稳固,不受当前局势的影响,这一点在当今这个明显缺乏稳定和相互信任的世界里显得异常可贵。
在此次访华过程中,中俄还将讨论迫切的国际问题,其中包括战略稳定、裁军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不扩散问题,应对威胁两国稳定发展、两国居民生命安全和生活水平的挑战,包括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有组织犯罪、非法相关专题
法国2012大选  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定于5月6日举行。此次群雄逐鹿的法国大选,谁将最终笑到最后? 相关新闻
普京“铁石心肠” 希拉里自讨没趣 韩媒:朝鲜内乱,金正恩遭军方逼宫 事态很严重 中国欢迎说“不”的普京 普京抵达北京“胡普会”即将举行 移民等。
俄罗斯与中国在所有这些问题上的立场几乎是一致的,都是建立在责任、忠于基本的国际法价值观等原则,以及无条件互相尊重对方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的。因此,中俄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制定共同的战术和战略,促进国际社会建设性应对最棘手和迫切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中东和北非、叙利亚和阿富汗局势、朝鲜半岛问题和伊朗核计划。
普京再次强调,俄罗斯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是巩固地区和国际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中俄致力于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下巩固两国的合作关系。


(陆莲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多维新闻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2-06-04/58750972.html

Monday, June 4, 2012

“求同”迈向“化异”中美应构建亚太和平共存框架

“求同”迈向“化异”中美应构建亚太和平共存框架
大中小2012-06-03 18:06:43转发TwitterFacebook打印投稿电子报
【多维新闻】亚太地区安全对话机制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会议之一——“香格里拉对话”于6月3日在新加坡落下帷幕。近年来,亚太区域合作正在经历从以经济合作扩大共同利益的“求同”阶段,升级为化解深层分歧、消除政治猜忌的“化异”阶段。迈过这道坎,地区合作将继续释放强大活力,各方都是受益者;反之,不仅经济合作潜力受损,各国也将成为安全对峙的受害者。
中美两家正是决定地区合作走向的主导性力量。中方先做“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表态、再提“C2(两国协调)”、“合作安全”构想,应进一步提出与美构建亚太和平共存框架,确保亚太局势稳定和危机可控,最终确立包容各方利益的亚太格局稳定。这也应是中美两国的共同义务和顺应亚太格局发展大势的负责任行动。
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
今次香格里拉论坛,美代表团阵容强大。参加论坛的美国代表团里有国防部长帕内塔,太平洋司令洛克利尔、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邓普西将军以及参议员麦凯恩和利伯曼。帕内塔在对话上表示,未来将把六成军力转移到亚太地区。对此,中国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任海泉中将表示,第一,不要看成不得了,第二,不要当作无所谓。这是中国军方首次对美国亚太战略作出回应。与此同时,任海泉代表军方再发“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强音。
中国有句俗话:“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任海泉代表军方做了“当我们国家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也会有反击的手段”的表态,这可视为“最坏处的准备”。同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傅莹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刊发文章《东亚的合作安全》,提出“合作安全”这一全新安全观念,则可视为“向最好处努力”的方式方法。
文章提出,“中国通过与东盟(亚细安)对话合作,培育了一种全新的安全观念。这一新安全观的核心是平等与合作,所以可以称之为合作安全”。“合作安全是全面的安全、全体的安全,一个区域的安全感往往取决于安全链条中最脆弱的那个环节”。“合作的安全需要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努力”。
文章同时指出,“在亚洲,维护地区安全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制度框架和历史经验”,而“中美关系对东亚安全有重要影响。中美要多对话多合作,少做令对方为难的事,这样地区国家也不会感到为难”。“安全是共同的、相互的。霸权,不管采取什么形式,在亚洲都不受欢迎;安全是综合的,经济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重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综合施策。处理安全问题首先要有大局观念。要树立长远的国家利益观”。
傅莹这篇文章的论调再次传递了中方立场。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年初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前夕,接受美国《华盛顿邮报》书面采访时曾强调,“当前亚太国家最关心的是保持经济繁荣、维护经济增长和区域合作势头。在人心思安定、人心思发展之际,人为地突出军事安全议程,刻意加强军事部署、强化军事同盟,恐怕并不是本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希望看到的”,“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我们欢迎美国为本地区和平、稳定、繁荣发挥建设性作用,同时希望美方充分尊重和照顾亚太各国的重大利益与合理关切”。
在观察人士看来,冷战后美国做过三次军事转型。第一次军事转型是为应对苏联解体带来的全球新局,第二次的核心任务是适应全球反恐战争的现实需要,此次转型的核心特征即是突出亚太在其军事布局中的首要位置。这是冷战后美全球大战略演进与亚太形势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完全针对中国,但在其实施过程中针对中国的一面却非常突出。尽管如此,过分强调美亚太战略对中国的挑战不仅会使当前的中美关系更加复杂,还将给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带来重大战略风险。中美在亚太实现和平共存,既是确保美亚太战略成功的关键,也是中美长期战略稳定关系的核心议题,并将对亚太乃至全球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亚太和平共存符合多方利益
中美在亚太和平共存的重要性可归纳为三个方面。首先,寻求与中国在亚太良性互动,是美确保其全球大战略顺利推进、强化其全球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21世纪的前十年,美国忙于打击恐怖主义,方式方法遭诟病,导致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合法性备后质疑。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冷战后全球大战略的内在逻辑发展和亚太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催生了美亚太战。如果美在处理其全球战略最核心的亚太战略上,或主动或被动地过分集中于应对中国,片面强调中国挑战,对中国崛起的正面意义认识不足、借重不够,甚至将中国推到对立面,与中国死磕,那么美也将吃力不讨好。其他不说,中美两国已经在经济上互相捆绑,两国决裂即一损俱损。事实上,中美两国相隔遥远,中国的发展威胁不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但是,假如美国的综合国力不足以支撑它在全球的霸权时,会是美国明智的选择吗?
其次,谋求与美国在亚太良性互动,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也是未来一段时期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性重点。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目前同外部世界的各方面关系均处于关键的历史节点。经济上,中国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政治与安全上,中国初步确立世界级大国地位,但各方对中国既有期待更有疑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外交必须防止大起大落或成为众矢之的。维持稳定、向好的中美关系,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尊重美对全球秩序的积极贡献和全球主导地位,则有利于化解中美之间的战略猜忌。
就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而言,在中国快速崛起与美国全面重返亚太同步发生的历史性时刻,实现中美在亚太良性互动,也将为两国开创“不同而和”、“同舟共济”、“共同进步”的新型关系模式提供重要的地缘空间,创造性地延长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当然,中美实现在亚太的良性互动,还符合域内各国的长远利益和亚太格局发展的客观需求,并且亚太国家乐见这样的结果。印尼总统苏西洛在香格里拉对话开幕式上,发表了题为《构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框架》的主旨演讲,呼吁各方发扬双赢理念,构建亚太地区持久和平框架。苏西洛在演讲中强调,亚洲地区需要中国和美国加强合作。“我们鼓励中美建立积极、合作的关系。无论是从战略、外交、经济还是人口总量来看,中美两国的关系已经远远不止于双边关系那么简单。由于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自然很多国家都愿意同两国建立良好的关系。中美间的合作和友好关系将对双方乃至整个区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亚太和平共存框架需要C2
虽然中美在亚太实现和平共存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但这一前景能否实现取决于双方的实际行动。最核心的一点即是相互确保核心利益,深入挖掘共同利益。双方应通过坦诚对话,明确彼此的核心利益和战略底线,在各自推行亚太战略过程中对对方的利益予以尊重,对敏感而重大的原则性分歧力争找到管控方法。这是双方展开合作的前提。在此基础上,消除零和心理,减少拆台行为,在地区治理的广阔领域内开发共同利益和合作空间。
当然,搭建亚太这样一个平台,双方在利用既有渠道,包括战略与经济对话等双边渠道以及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联合国等多边场合继续进行对话与合作的同时,谋建专门处理亚太共处和危机管控的双边机制平台,并确保对第三方适度透明。
比如说,对台军售、南海问题都应该在该和平共存框架下的具体事宜,通过在框架内协商解决,而不是现在的隔空喊话、鸡同鸭讲。此外,就像不久前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访美时,双方达成在今年晚些时候,两国将在亚丁湾举行反海盗联合军演。这也应是框架下的内容,双方在力所能及和各自擅长的领域内承担共同的责任,借危机处理顺势推动地区治理机制的升级换代。
2011年初胡锦涛访美标志着中美两国进入了G2对视的时代,2012年初习近平访美放言,“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如果接下来,彼此承认对方在亚太的合理地位与角色,相互尊重对方在亚太伙伴体系的客观现实性及正面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中美与亚太其他国家的共赢关系新模式,若此,中美在亚太和平共存框架则完全现实可期。

(陆一 撰稿)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2-06-03/58750155-all.html#page1

Friday, June 1, 2012

中国火炮让美军俯首称臣

中国火炮让美军俯首称臣


大中小2012-05-31 19:55:57转发TwitterFacebook打印投稿电子报



【多维新闻】美军曾与科威特陆军展开多次联合演习,但“科军小兄弟”每次用超远程火炮压制并瓦解了他们的进攻。科威特炮兵也因此成为波斯湾地区最神气的部队,因为PLZ-45自行火炮有能力让美军火炮俯首称臣。更让美军不能接受的是,科军的利器是中国国防工业的杰作--PLZ-45自行火炮。



据美国《雇佣兵》杂志报道,美军曾与科威特陆军展开过多次联合演习,令美军不快的是,“科军小兄弟”每次用超远程火炮压制并瓦解了他们的进攻,尤其是曾在伊拉克战场上异常凶猛的M109自行火炮,往往会被科军的炮群轰得“不能张嘴”。



更让美军不能接受的是,科军的利器不是俄罗斯或者欧洲制造的,而是中国国防工业的杰作--PLZ-45自行火炮。



1997年,科威特招标购买装备2个营的自行火炮,美国强迫科军只买自己的M109A6火炮,但科军武器库里早已是美国货成堆,基于分散武器来源的考虑,科威特第一次对美国说“不”,面向包括中国PLZ-45火炮在内的六国新式火炮招标。



当时在中国火炮的试验场上,一名主持裁判的美国专家想凑近观察PLZ-45自行火炮的威力,它捧著拍摄器材待在约30公里外的区域内,就不肯再走远了,因为再他的印象里,美国的M109A6火炮打到30公里就非常吃力了。



最终科威特士兵七手八脚地把他抬出了危险地带,等到中国火炮怒吼时,这位专家通过相关专题

薄熙来一朝去职重庆 中共宣布薄熙来去职重庆,薄熙来政途走到尽头,其原因不外乎他“太折腾”。 相关新闻

日自民党赴华“调查”泄密案紧逼野田政权 美媒:中国导弹险端掉美指挥部 麦凯恩反对北京宣称南海大部分主权 《环球时报》:欢迎腾讯网道歉 望远镜发现,划过长空的炮弹落在了约39处的目标区,他不仅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怕。



中国的155毫米炮弹还具有威力大的特点,美国的155毫米榴弹的TNT炸药填充量在6公斤左右,中国则则是8.6公斤高能B型炸药,可产生较多的破片数和较高的破片飞行速度,爆炸威力约为美国榴弹的3倍。



正是由于中国火炮的优异表现,科威特不仅把该合同给予了中国,还在2001年追加购买了27门PLZ-45自行火炮。如今,科威特炮兵成为波斯湾地区最神气的部队,因为PLZ-45自行火炮有能力让美军火炮俯首称臣。





(明娟 编辑)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多维新闻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china.dwnews.com/news/2012-05-31/58748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