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6, 2014

基辛格:普京不是斯大林

基辛格:普京不是斯大林


来源:观察者网
资料图:普京与基辛格握手
资料图:当地时间2014年3月18日,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一名老年妇女看完普京就克里米亚入耳发表讲话的实况庄波后高举斯大林的挂历。
原标题:基辛格为俄罗斯鸣不平称普京不是斯大林
美国《赫芬顿邮报》网站11月5日报道称,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本周在外交学会纪念柏林墙倒塌25周年的研讨会上说,今天西方与俄罗斯愈演愈烈的冲突与冷战时期的冲突并不相同。在被记者要求对比普京与斯大林时,他坚定地认为,“普京不是斯大林”。
尽管如此,基辛格说:“我对局势的发展感到忧虑,它既没有给乌克兰带来和平,也没有给国际秩序带来稳定。”现年91岁的基辛格仍是美国外交政策界的重量级人物。
在被问及他是否认为斯大林与普京有相似之处时,基辛格说:“事实上,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普京并不相信俄罗斯的政体与西方的政体本质上是水火不容的。他对西方的行为感到愤愤不平。他以彼得大帝能够理解的方式作出回应。他的方式粗暴。但我认为,我们面临的形势与冷战不同。”
在乌克兰冲突问题上,基辛格认为西方应承担部分责任。他说:“我认为,西方并非理解过去几个月形势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并未利用可以探讨根本问题的有利时机,这个问题就是俄罗斯与西方的长期关系。”
但基辛格也表示,国际社会不能接受“一个国家可以瓜分另一个国家部分领土的观点。我们认为,吞并一个国家的部分领土违背国际秩序。”
早前报道:
普京与民众连线对话:现在不存在斯大林主义
观察者网报道:2013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与民众进行连线对话。普京认为,当总统应该敢做敢为,但在自己的执政风格中,看不到斯大林主义。
普京还承诺,将在国内采取强硬措施与腐败进行斗争,“我不隐瞒,俄罗斯的腐败已经超出容忍范围。从本质来说,这对整个社会构成威胁。我们要像与通胀作斗争一样与腐败斗争,我们将取得一切可能取得的成果”。
普京表示,在自己执政风格中,看不到斯大林时期的极权政治成分。他强调说,不会再有镇压手段,但国家需要维持秩序和纪律。“我不认为,现在存在什么斯大林主义成分。斯大林主义和个人崇拜、大范围破坏法律、镇压和集中营紧密相关,俄罗斯不存在这些。我希望,永远也不会再出现这种情况”。
有人问及俄罗斯反对派著名博客写手与女子朋克乐队的司法审判,普京表示,自己随时准备与反对派对话,但反对派领导人回避这种方式。普京还表示曾收到过俄罗斯富豪别列佐夫斯基的两封信,但没有回信。“别列佐夫斯基在信中写道,自己犯下很多错误,他请求原谅,请求允许他回国。这两封信都是私人信件,但我和他没有任何私人关系”。3月23日,别列佐夫斯基被发现死在伦敦家中。
此次连线以“你认为应如何当总统”的问题结束,普京对此的回答是:“敢做敢为”。
[责任编辑:PN044]

Saturday, September 13, 2014

中国3年内连续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

中国3年内连续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

2014-09-13 03:08:03
据悉,中国三年新增石油探明储量39.47亿吨、天然气2.3万亿立方米,在鄂尔多斯、塔里木和渤海湾盆地连续发现8个亿吨级油田,在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连续发现6个千亿立方米的气田。

石油开采
按照中国国务院批准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组织实施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三年过去,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重大进展,除石油、天然气外,煤层气在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新增探明量2,877亿立方米,比2010年底前累计探明量翻了一番。页岩气率先在重庆取得突破,探明首个千亿立方米整装页岩气田,形成15亿立方米产能。
煤炭新增查明资源储量1,886亿吨,新疆和山西新增一批大型和超大型煤炭矿产地。铀矿勘查在鄂尔多斯盆地查明一个超大型砂岩型铀矿,有望形成中国铀矿开发利用新格局。
截至目前,中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经形成一批资源基地雏形。三年中,全国能源和重要矿产资源找矿成果非常显著,新发现中型及以上矿产地451个(其中大型162个),其中天然气、铀、钼、钨等发现了一批世界级的大矿床。

Tuesday, August 12, 2014

《南华早报》刊文:中兴领袖习近平


《南华早报》刊文:中兴领袖习近平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党内存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核心提示:香港南华早报网近日刊文赞习近平为中兴领袖,文章称,习近平如同毛邓,有从军履历,擅长战略思维。他在外交上继承邓公“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遗训,在避开直接武装冲突的同时,尽心发展威慑力量,争取主动,对日展开外交战舆论战,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扩建南海岛礁,组建金砖银行,逐渐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并提出,习近平极有可能开出普世的崭新体制。
原标题:港媒:中兴领袖习近平
中国日报网8月12日电(信莲) 香港南华早报网近日刊登香港智库天大研究院研究员伍俊飞文章《中兴领袖习近平》,文章摘要如下:
自上任以来,习近平厉行新政,锐意进取,开共和国中兴气象。他重视吏治,落实反腐,避免反腐虎头蛇尾,草草收场。周永康一案揭盅,天下震动,公众拍手称快。拨乱反正,扭转乾坤,习近平民望直升。
过去数十年,官员腐败范围之广、数额之巨、级别之高,皆属前所未见,前所未闻。习治乱世用重典,诚不得已而为之。
习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调结构,保民生,追求可持续发展。他强调兼顾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重整国有企业,痛击垄断和利益集团;处理违法外企,让民企获得更多空间;整顿房地产市场,让经济不再为房地产商和地方政府绑架,让实体经济得到更多资金,为企业研发提供更多支持。习的经济政策更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习近平如同毛邓,有从军履历,擅长战略思维。他在外交上继承邓公“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遗训,在避开直接武装冲突的同时,尽心发展威慑力量,争取主动,对日展开外交战舆论战,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扩建南海岛礁,组建金砖银行,逐渐掌握国际规则制定权和话语权。
1911至1949年,中国形式上采取西式民主制,但实质为军阀混战,让日本侵华有机可乘。多党代议制不合国情,中共掌权是国家大一统的必然选择。中国政改的前途是一党民主化,即在加强党权的同时,扩大民权,塑造党权与民权双强的模式,而司法独立和基层民主乃此模式成功的基石。习治国理政的实践暗合这一思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旨在组织官僚和资本家为劳工服务,国家权力务必掌握在劳工和为劳工谋福利的政治家手中。习的施政其实是回归了新中国的建政初衷。
皮克迪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一书,昭示了西式市场经济和多党代议民主的没落。值此世界大势,中共再次焕发强大的自我否定和革新能力,习近平极有可能开出普世的崭新体制,对此我们寄予厚望。
作者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美国哈佛燕京学者,现为香港智库天大研究院研究员
另据人民日报客户端盘点习近平执政三大建树:铁腕反腐赢得民心
原标题:追梦一年半:习近平的三大建树
记者 陈仁泽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即将于今年10月召开,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根据以往四中全会的传统,全会还将聚焦党的建设,并进行部分人事调整。考虑到十八大以来,已有40多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落马,这次全会势必将对未来中国政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因此,消息一经公布,便迅速占据了媒体的重要位置和时段。其实,十八大以来,聚光灯一直就没有离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他们做出的每项重大决策,都会在第一时间成为海内外热议的话题。如今,距离习近平掌控中国这艘大船已经过去了一年半时间,他向人民交出了一份怎样的成绩单?
概括说来,至少有三大建树为人称道。
◆铁腕反腐,“拍蝇打虎”深得民心
反腐无疑是十八大以后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习近平毫不遮掩地指出,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
话虽说的平实,但力量却有千钧。这是新一届党的领导人对腐败的首次“宣战”,更是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2013年初,习近平在十八届中纪委一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新理念,反腐新序幕从此揭开,力度空前的“反腐风暴”横扫全国。
“打虎拍蝇”,剜除毒瘤。从李春城、刘志军,到薄熙来、徐才厚,再到周永康,一个个彪形“老虎”被揪出来,查处级别越来越高,落马速度越来越快;从“科长”到“村长”,从“迟到早退”到“服务态度”,一只只群众身边的苍蝇被拍扁,“蝇蚁之事”不再是漏网之鱼,只要违犯党纪国法,一样严惩不贷。
涤荡“四风”,清扫痼疾。制度牢笼加速收紧,“四风”问题不再是小问题。刹住腐败,从管好钱袋子开始。各类新规相继出台,从节日禁令到衣食住行,再到公车改革,财政部与审计署在“管钱”方面形成合力;根治腐败,还要管住作风。从大的纪律原则,到小的工作细节,中纪委接连打出“组合拳”,全党作风加速转变,良好的政治生态正在形成。
孟子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无疑,国内外的观察者、评论者都不得不承认,铁腕反腐是习近平上任以来赢得民心的一大政绩。
◆力推改革,幅度和力度都超预期
2012年11月15日,十八大闭幕,习近平首次以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身份面对中外媒体。在不长的讲话中,他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
随后,履新不到一个月的习近平,将首次离京考察的目的地,选在了改革前沿——广东。他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习近平用一种再清晰不过的方式,向世人宣誓了他坚定不移的改革决心。
习近平说到做到。过去的一年半,中国改革的幅度和推进的力度都让国内外大吃一惊:
2013年4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15个领域60项改革任务,为中国未来改革规划了雄心勃勃的蓝图。
今年1月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习近平以组长身份首次亮相。随后,习近平又相继担任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组长以及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与改革相关的重要职务。他不避险阻亲自“冲锋”的潜台词只有一个:谁都别想在改革问题上拖延、扯皮。
号令统一,改革大步向前。单独二孩、废除劳教、新型城镇化、收入分配、户籍、纪检等领域的改革,或已经实施或揭开面纱。政府简政放权取得实效,去年以来,发改委取消和下放了44项行政审批事项,需报中央管理层面核准的企业投资项目减少60%。就连外界看来颇为神秘的军队改革也提上日程。今年八一前夕,习近平到福建慰问部队官兵,提出要扎实推进部队建设、改革和军事斗争准备。
这些攸关全局的关键性改革进入实施阶段,给普通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和信心,也赢得了老百姓对于改革的坚定支持。
◆外交布局,软硬两手凸显“大国范”
国际舞台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同样大动作频频。
在处理与日本、菲律宾、越南、印度等国的领土、领海争端时,习近平一改往日韬光养晦、被动应对的传统方式,采取了包括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海空常态化巡视钓鱼岛、对菲坐滩废舰实施隔离限制、981钻井平台南海钻探油气资源、进行南海岛礁工程建设等前所未有的强硬举措,维护疆域主权。
从国际大格局看,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习近平不慌不忙,用“习式太极”绝招——“世界再平衡”应对之:
强化、改善与俄罗斯、印度两大邻居的合作关系,发展、平衡与中亚、韩国、东盟国家间关系;推进、巩固与欧盟及欧洲重要国家间的经贸关系;继续扩展、深化在非洲大陆的影响力和实体合作;不失时机地全面进入拉美这个美国传统“后院”。
去年3月始,习近平的足迹已遍及亚、欧、非、美四大洲许多国家,用中国独特的方式,广结、深结世界朋友。从提出构建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宏大构想,到推动中国高铁“走出去”、中国—拉共体论坛以及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等,一记记看似平和的“软拳”,让美国的“亚洲再平衡”战略面临破产窘境。中美关系这对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在不断的合作与博弈中稳步向前推进,保持了斗而不破。
一年半,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只是短暂一瞬,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用实际行动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虽然中国梦的实现过程注定不会一帆风顺,但只要方向正确就不怕路远。(来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习近平谈改革:

Monday, June 2, 2014

香格里拉对话意义极大

香格里拉对话意义极大作者:《联合早报》|来源:文摘|日期:2014-06-02 01:39:02
4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第12届香格里拉对话2日落幕,在为期三天的会议期间,南中国海问题并没有成为会议关注点,但与中国有关的话题主导对话会的大部分讨论。亚太区域的冲突是当前世界关注的焦点,香格里拉对话正式名称为亚洲安全峰会,本次与会代表显然把握机会对形势深入了解和分析,进而寻找出应对良策。
一些分析认为,这个在香格里拉酒店举行的常年会议,由于区域复杂的现实难以形成任何共识,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从实施“重返亚洲”到“亚太再平衡”的演进,加上中国与周边国家频频发生岛屿、领海主权和边境纠纷,各国都以本身的利益为出发点,一方面宣示美国力量在亚太地区的重要,但又不能公开得罪日益强大的中国,于是形成各说各话的局面。
其实不然,从来自亚太地区及区外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防部长、防务高官和学者,就区域安全议题所举行双边或多边会谈中的谈话内容,正凸显了本区域需要像香格里拉对话这样的平台,这样的平台不是针锋相对、互相指责,而是通过对话加强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政策,从而避免在一些争端上出现所谓的“错误认知”,错误认知就是导致国际关系中出现安全困境和危机的因素之一。
香格里拉对话不仅让与会者有机会进行坦诚对话,也可以借机展开双边、三边甚至多边的会谈和交流,甚至借机重申或进一步阐明对一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例如在谈到对朝鲜问题的立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戚建国在会谈中就重申:朝鲜半岛不能生乱和生战,中国绝不允许在家门口有战事。
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在对话会上表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并非遏制中国,发展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十分重要;而戚建国则在会上一再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并愿与各方一道共创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哈格尔在谈到中美军事关系时说,美中两国领导人都希望增强两国军队间的交流,他在回应提问时说,美国不希望看到两国军队之间出现误判、误解或误读,而避免这一情况发生的唯一途径就是保持沟通,同时直接面对彼此。
这就是举办香格里拉对话的积极目的所在,有助于缓解当前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主权纠纷和摩擦,以及帮助中国与美国之间目前正在发展的一种新型大国关系。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6月7至8日在加州安纳伯格庄园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习近平访美将进一步揭示中国全方位外交布局,对于两人首次举行的峰会,习近平本身更希望为中美关系发展注入新活力。香格里拉对话在习近平访美之前举行,可说是时间上的巧合,多少能再为中美外交关系厘清一些纠结。
从戚建国在会议提问上的反应可以看出,中国已感觉到香格里拉对话对中国是个重要的平台,也是个合适的场合,有利中国与其他国家交流和沟通,这种认知上的改变,反映出中国逐渐意识到在多边场合发声的重要性,配合中国近期放弃被动,主动积极参与国际进程,展开对外接触的新外交作风,这尤其对有效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十分重要。
香格里拉对话本是应对九一一事件后亚太地区出现的安全与防务新形势,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发起,在我国政府支持下于2002年开始举办的多边安全合作对话机制。在这一次,北约、英国、加拿大等一些非亚太区域的国家和区域军事组织也组团参与,讨论课题广泛,涉及传统安全议题以及海洋安全、网络攻击等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
戚建国在最后一天的会议上,对我国政府以公正、透明、公开的态度,和谐友好的接纳与会代表,认为“这是非常好的事情”,这可说是对我国在促进亚洲安全问题沟通上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亚洲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些问题和麻烦,确实需要适当管道一一调解,况且亚洲能够持续保持和平与稳定是符合新加坡的国家利益。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网友评论(4)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4-06-02/59475198.html

Friday, April 25, 2014

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失误

郑永年: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及其失误

作者:郑永年|来源:文摘|日期:2014-04-21 21:23:33
电子报字体大小aaa|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一直就是亚洲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利益和影响力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前些年,美国宣布要“重返亚洲”。从经济角度说,这有其必然性。亚洲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并且这种局面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同时,随着其在亚洲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扩大,美国也越来越像一个亚洲国家。美国要保护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战略利益,就要更多地关注亚洲,这完全可以理解。但美国所宣布的“重返亚洲”显然并不是这样简单。
从战略上说,这次“重返亚洲”很显然是针对中国的。当然,这也不是冷战之后美国要“重返亚洲”的第一次。在小布什任总统期间,美国外交在新保守主义的主导下,也曾经赤裸裸地把中国作为“敌人”,试图通过亚洲“小北约”来围堵中国的崛起。不过,那次“重返亚洲”的努力以九一一恐怖主义事件的发生而终结了。中国不仅没有成为美国的“敌人”,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为了美国“反恐”的伙伴。近年来美国高调的“重返亚洲”是第二次了。不过,从长远来说,“重返亚洲”会成为美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重大失误。
为什么可以这样说?美国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自身的衰落。很多美国人不相信美国这个伟大的国家会衰落,国际社会上很多人也不相信;甚至很多中国人不相信也不希望美国衰落,因为无论作为一种政治制度还是国际警察,美国的衰落对中国并没有什么好处。作为政治制度,近代以来,美国一直是各国政治自由派所向往、学习的对象;作为国际警察,美国一直为国际社会提供全球公共服务。
尽管美国现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相对而言的确衰落了。二战之后,作为战争胜利者的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非常强大。在经济上,美国推出了庞大的马歇尔计划来复兴欧洲经济;在军事上,美国是“北约”的主柱;在政治上,美国的民主制度令人向往。在所有这些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以苏联为首的非西方集团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当时美国自己出钱出力,在所有方面做得得心应手。但现在不一样了,美国除了仍然是最强大的军事国家,经济和政治的力量已今非昔比。
在冷战期间,美国只是半个世界的警察。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了整个世界的警察。作为半个世界的警察,美国信心十足,但作为整个世界的警察,美国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当世界警察需要费用。在冷战期间,因为存在着苏联这样一个明显的“敌人”,美国的所有盟友都很乐意支持美国充当警察,也愿意为美国支付费用。但冷战结束、苏联“敌人”不再存在,美国的盟友就没那么乐意为美国付国际警察的费用了。同时,美国本身的经济也已经不足以支撑世界警察的角色。
苏联集团解体后,就不再存在任何可以挑战美国的同盟。那时美国应当改变其战略同盟政策,至少改变针对另外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同盟。任何战略同盟都是针对“敌人”的,因此首先需要外在“敌人”,没有这样的“敌人”和来自“敌人”的直接威胁,同盟就整合和团结不起来。冷战后美国和西方不仅没有改变同盟政策,反而扩大和强化同盟。在欧洲,美国和西方收编了苏联解体后所出现的新兴国家,把属于苏联地缘政治空间的领域,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在亚洲,美国积极寻找新“敌人”,迅速崛起的中国自然成为最佳候选人。中国是亚洲大国,美国“重返亚洲”非常容易理解。美国强化和其亚洲盟友的关系,针对的是中国。对美国来说,“我的盟友的敌人也是我的敌人”。这解释了在中国问题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
这样做,冷战后的美国表面上成为世界唯一霸权,但实际上则不然。美国在欧洲的战略贪婪和对中国的战略误判,都在促成和加快美国本身的衰落。在欧洲,美国和西方的战略贪婪已导致了俄罗斯的反弹。对俄罗斯来说,一旦国家有了实力、机会来临,势必要收复被美国和西方抢走的地缘政治利益。今天的乌克兰实际上是美国西方和俄罗斯之间地缘政治利益之争的牺牲品。把中国视为是潜在“敌人”,更是美国的战略误判,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美国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和其他大国不一样。例如,中国和苏联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选择是加入以美国为主导的现存世界体系,通过改变自己和这个体系接轨。尽管中国在加入这体系后并没有在任何事情上对美国百依百顺,但总体上履行了一个成员国应当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官方的外交话语也是这样的。邓小平时代强调“韬光养晦”,江泽民和胡锦涛时代强调“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到了现在的习近平时代则强调“新型大国关系”。所有这些概念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就是“永不当头”。“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概念简直就是说给美国人听的,但很少有美国人听得懂。即使一些人听得懂,也选择不相信。这个概念意味着中国承认美国是国际社会的“老大”,不会挑战“老大”地位,愿意和“老大”合作来维持国际秩序。当然,中国同时也要求美国这位“老大”要照顾一些中国的“核心利益”。
美国把全球各地都视为其利益,但中国的核心利益非常有限,都是和领土、领海有关,且仅限于和中国周边国家相关的事情。美国人到处都是核心利益,对中国的这些核心利益不是不知道。如果美国愿意在中国和中国周边国家关系之间扮演积极的协调角色,美国是有能力这么做的。但美国没想扮演这个角色,而是简单地选择“重返亚洲”,站在其盟友国家(刚好也往往是和中国有主权利益冲突的国家)这一边。
美国的“重返亚洲”,如果是经济上的,也没有什么可怕。包括中国在内的本区域国家也欢迎美国这样做。但如果是军事和战略上的,只会加剧区域矛盾。美国现在显然过于强调战略和军事,甚至经济上的事情例如TPP也带有了战略同盟性质。
视中国为敌 美国将自我击败
如果美国把中国作为“敌人”来做战略大调整,必然会加速美国的衰落。这倒不是因为中国和美国会大战一场,或者中国能够打败美国,而是因为美国的自我击败。这里有几个主要的原因。
首先是中国的战略态度。在国际关系上,中国历来就持“息事宁人”的做法,除非逼到墙角,否则根本就不想把谁当成敌人。这也就是今天中国所说的“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美国数次把中国界定为战略竞争者或“潜在敌人”,但中国是经典“太极拳”的回应方式,躲开了和美国的正面冲突,甚至仍然把美国视为是朋友。中国如果是苏联,中美之间早就形成另一场冷战。在美国大力强化和其盟友的关系过程中,中国明知美国的战略意图是中国,却没有仿效美国去组建自己的盟友。如果中国也实行结盟政策,就不会是现在的和平局面了。
其次,“重返亚洲”表明美国要把大量的军力和战略重心放在亚洲,这也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中国不会那么“傻”去和美国迎面冲突,否则中国也不会提出“新型大国关系”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美国的压力会促成中国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国防军事的现代化,从而促成中国军事上的真正崛起。中国的军事现代化,是需要这样“恶劣”的国际条件的,需要“假想敌”。今天人们所看到的中国军事现代化,是两个和美国有关的外部因素促成的,那就是1990年代初的美国海湾战争和1996年的台海危机。海湾战争开始让中国了解了什么是现代形式的战争,而防止“台湾独立”则成为这些年来中国要实现的战略目标。美国的“重返亚洲”使得中国有了更明确的战略“假想敌”,更能促成国防的现代化。中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国防现代化,避免和美日进行军事竞赛。
再次,“重返亚洲”必然迫使美国把战略资源从其他地区调到亚洲,这会促成美国在其他地区的衰落。实际上,中东、非洲和中亚等地区已经出现了这种现象,美国在那里的影响力和国际声望已远不如前。同时,因为中国在亚洲的外交空间被美国有效挤压,中国必然要把自己的战略延伸到那些美国撤出的地区,这会客观上促成中国的“走出去”。在一些区域,中国已经有了相当的实力。中国现在所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尽管主轴是经贸,但也是有其“向西看”的战略考量。
第四,“乌克兰”事件既表明俄罗斯地缘政治的回归,更表明对美国所主导的西方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来自像俄罗斯那样的和西方美国有类似思维的其他大国。作为文明大国,俄罗斯不会坐等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被西方瓜分。苏联解体时,俄罗斯毫无能力保护自己的地缘政治利益,一旦具备了能力,就会竭尽全力把这些利益夺回来。从历史上看,俄罗斯和西方美国一样,同样是具有扩张主义的国家。西方和俄罗斯的文化同样是基于具有使命感的宗教之上,中国没有宗教文化,是世俗文化,不仅没有扩张性,反而能够包容其他文化。美国和西方对乌克兰局势的反应表明,它们的能力有限。
美国在中国问题上会出现错误的战略判断,因为美国人不了解中国。美国的战略失误来自于对中国的错误判断。美国对中国的判断,并不是根据中国历史上的或者当代的国际行为,而是根据美国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美国人相信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并且还要把自己的思维强加给他国。中美两国政治制度的不同,更深化了美国对中国的这种看法。国际关系史上所谓的“大国悲剧”大多发生在欧洲,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理论也是基于欧洲的国际关系经验,和非西方的经验并不相关。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只是地方性理论。但美国和西方则把这地方知识普世化,视为普世的真理,并且在实践中十分相信。这就解释了目前中美关系的心理格局:与其说是中国要挑战美国,倒不如说是美国恐惧中国崛起。没有任何有效的证据证明中国在挑战美国,但美国对中国的恐惧则到处可见。
中国学术界的“美国化”也强化了美国人的这种恐惧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学术界到处充斥着美国式的国际关系话语,这使得美国人感觉到中国和美国没有两样,大家都是同样的思维模式。尽管美国化的话语没能解释得了中国外交的实际行为,却使得中国学术界的国际关系话语更具有欺骗性。在学术界的国际政治话语和中国政府所提供的政策话语之间,美国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典型的例子是美国对南中国海和东海局势的判断失误。在这两个所谓的热点区域,中国实际上只想保持现状。自从邓小平提出“搁置主权、共同开发”后,中国从来就没有改变过立场。在大多数问题上,中国总是回应性的。在中国看来,中国并没有主动挑起这些事端,但别的国家挑起来了,中国不得不回应。但美国人并不这样看,似乎是中国在欺负周边小国家。
一个大国的衰落与其说是因为其他国家的崛起,倒不如说是自身的衰落。大清王朝的衰落是这样,苏联帝国的衰落也是这样。美国如果不能纠正对中国的战略误判,不能节制其无限的战略贪婪,看来也不可避免地会落入这个逻辑,更快地走上衰落之路。
把中国视为是潜在“敌人”,更是美国的战略误判,对美国国家利益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美国并没有意识到,中国和其他大国不一样。例如,中国和苏联不一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选择是加入以美国为主导的现存世界体系,通过改变自己和这个体系接轨。
(作者郑永年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所长。)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我来评论网友评论(10)

10#  匿名提交日期:2014-04-23 02:02:28
亚洲不是中国的亚洲?难道反倒是美国的亚洲?美国人不需要中国人携手共建一个安定的美洲,为什么中国人就非得央求美国人携手共建一个安定的亚洲?世界上有这等贱人,真是匪夷所思?西方靠着坚船大炮,在历史上征服了近东、中东、直至远东,把黄种人视为“黄祸”和劣等民族,是为了神圣的使命?
9#  匿名提交日期:2014-04-23 01:37:55
美国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早在2001年《大国政治的悲剧》(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中,他就明确地提出中国是美国的唯一战略对手,而且,不管中国是专制还是民主,这个矛盾是不可改变的;最近,他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的专论,强调美国应对俄国妥协,着重对付中国;他的“进攻现实主义”理论的实际奉行者就是美国政府。美欧一体,不要看美欧有什么争吵,那是无伤大雅的;也不要看美欧同俄国有多少矛盾,也在可控的范围,俄国也主要是欧洲国家。所谓美国愿意对中国携手保持一个安定的亚洲,完全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甚至是别有用心的胡说八道,日美维持的安定的亚洲是以损害中国的利益和中国的忍辱吞声为前提的。中国要么突破美国的遏制,求得自身更大的独立发展;要么被美国的遏制困死,导致内部矛盾的加剧,分崩离析:没有不三不四的出路。这个世界是凭实力和意志的,美国的实力可能有所下降,但美国独霸世界的意志并无削弱,尤其在东亚,美国绝不会容许中国出头,除非经过殊死的搏斗,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之下。
8#  匿名提交日期:2014-04-23 01:19:12
7楼:“ 去年大家看到的美国对日本的各种批评”,那种没有压力的批评,象鸡毛一样,你怎么会拿来当令箭???脑无。

Tuesday, March 18, 2014

中国海军副司令为北洋海军将领正名:非战败罪魁

中国海军副司令为北洋海军将领正名:非战败罪魁

【多维新闻】120年前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海军折戟黄海令中国蒙羞百年,因而指挥作战不利的北洋海军将领们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然而在中国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中将看来,外界将甲午战争的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以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海军将领是不公正的历史评价。
官媒新华网17日刊载中国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中将的文章称,“以成败论英雄”的历史观是偏颇的,对失败者而言,只记住他们犯下的错误和失败,忘记了他们曾有过的英勇和牺牲,只看到他们失败的责任,看不见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是不够的。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至今仍有人将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结于以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海军将领,甚至指责他们是造成失败的祸首,在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身上几乎都背负有不公正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全文:
谁应负甲午战败主要责任?
评价北洋舰队将领首先应当分清战败的主次责任。甲午战争所处的年代正值清朝末年,清王朝已陷入全面危机。政治统治的腐朽没落,战略决策的消极保守,派系党伐的明争暗斗,封建军队的腐败涣散……这些才是导致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
北洋舰队成军之后,朝廷大员指手画脚者多,真正帮助扶持者少,前来校阅观摩者多,前来解决问题者少。这致使战争即将爆发时,舰队战备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毫无疑问,北洋舰队将领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实事求是地分析,许多关键问题确实不是他们能够解决的。在指责他们负有战败责任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这样一些重要事实:
事实之一: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之日,也是停止发展之时。1891年,清廷决定停购外洋船炮两年,丁汝昌十分着急,他曾上奏:“……从前所购船舰,经历多年,已成旧式,机器渐滞,运用不灵,比较外洋新式快船,速率悬异,且快炮未备,难资战守,一旦有事,恐难支拄,请及时增购船炮,以备防御。”但是他的多次建议均未被采纳。大战在即,为应对日本威胁,丁汝昌提出添置新式快炮需银61万两的最低要求,清廷仍旧拖而不办。大战之前清廷大兴土木修园,所花银两再建两支北洋舰队也绰绰有余。大战之后割地赔款图苟安,所赔银两更是令人瞠目结舌。我们不禁要问,连添置几门快炮都办不成的舰队将领,何以承担战败的主要责任?
事实之二:消极防御战略贯穿北洋舰队作战的全过程,“保船制敌”、“以战为守”方针束缚着北洋舰队,但北洋舰队将领只是这一消极作战方针的执行者,而非决策者。仅举一例:丰岛海战前,丁汝昌对日本舰队来袭就预有判断,制定了亲率北洋舰队主力8艘战舰护航的计划,这个计划开始也得到李鸿章的认同,并授权“相机酌办”,丁汝昌据此提出了“大队到彼,倭必开仗”、“倘倭船来势凶猛,即行痛击”的应对之策,但却被李鸿章训斥后取消了大队护航计划。结果丰岛海战中清舰在明显劣势下惨败。连派出多少兵力都说了不算的舰队将领,如何承担指挥不当的主要责任?
事实之三:甲午战争并非只是海战,陆上作战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陆海相辅相成,陆岸是北洋海军的依托。陆上作战,尽管广大清军官兵也有英勇作战之举,但总体上是败得快、败得惨。辽东战场,日军顺利占领辽东半岛,使北洋舰队失去了最重要的基地旅顺;山东战场,日军荣城湾登陆如入无人之境,威海港南岸各炮台一日之内全部失守,北岸炮台和卫城守军不战而弃守,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成为孤军,苦苦等待的陆上援军始终未见。甲午战争海战的失败固然影响重大,陆战的失败又何尝不是如此,陆战惨败的责任又该谁来负呢?
事实之四:刘公岛被包围后,清廷内外臣工、将领意见纷纭,有的主张舰队出击;有的主张退往烟台;有的主张水路相依,协同作战;有的主张固守威海,陆上增援;最后是哪一种决心也没定下来。结果是,港口被日联合舰队绝对优势兵力死死封住,舰队出击“出不去”;陆岸被日军全部占领,协同相依“依不上”;陆上增援清军无影无踪,坚持固守“守不住”,最终舰队只能走向覆灭。
此类事实还能列举不少,对于一场失败战争,找出其失败的原因教训固然重要,分清失败原因教训的主次则更为重要,否则不足以真正吸取教训。
丁汝昌罪责大多不实
丁汝昌战后长期背负罪责,至今仍争议不断,有很多不实之辞应当加以澄清。指责丁汝昌的不实之辞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说丁汝昌能力不强、指挥无方。这主要是指他不懂海军专业,领导管理能力不强,造成舰队管理不善。另外,有人认为丁汝昌担任北洋舰队提督,完全是李鸿章“任人唯亲”的结果。
诚然,丁汝昌出身淮军,并非海军科班,专业知识不及留洋培训将领。但北洋舰队的重要性决定了提督一职在李鸿章心中的分量,他不可能不用自己人,也不可能不用“能人”,不用自己人不足以控制这支舰队,不用能人不足以驾驭这支舰队。与北洋舰队科班出身将领相比,丁汝昌是资历最深、作战经验最丰富、战功最多的将领。行内人都知道,创建一支新军与接手一支老部队完全不是一回事,作为统领舰队的提督,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舰队成军,并投入作战,其责任、压力和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
实际上,丁汝昌很早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一直在努力学习近代海军知识。从他留下的大量亲笔文件可以看出,他海军专业术语熟练,表达准确,相当熟悉舰队业务,具体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枪、逐日轮流打靶的训练安排,甚至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自抓落实。某次,运抵军中的煤炭短少10吨,丁汝昌硬是5次追讨,直至补齐,从中可以看出丁汝昌对舰队建设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时清朝上下既无海军传统,又无海军文化,更无人才培养的历史积淀,选用既懂海军专业、又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谈何容易,说李鸿章用人完全是“任人唯亲”,也有失公允。
二说丁汝昌“怯战”,消极保船,贻误战机。这一指责实际上是朝廷大员推卸责任、寻找战败替罪羊之举。
甲午战争中,丁汝昌几乎参加了北洋舰队除丰岛海战外所有的战斗和重大行动,黄海海战中,他负伤后还不肯进舱,仍坐在甲板上激励将士。而在抗敌过程中,丁汝昌时常遭受无端指责及处分。他有许多机会可以推诿卸责脱离战场,但他从未这样做,有些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顶着来自朝廷的问罪、处分和言官们如潮的声讨、谩骂,抱定必死决心,忍辱负重坚守指挥岗位,直至自杀殉国,这样的人会“怯战”吗?
实事求是讲,丁汝昌在指挥上深受李鸿章“保船制敌”消极防御方针的束缚,但他仅是这一方针的执行者。将“怯战”、消极保船和贻误战机的帽子扣在他头上,显然有失公正。
三说丁汝昌是主要的投降派,是失败的祸首。这是当时光绪皇帝和一些朝臣为推卸战败责任对丁汝昌的指责,什么丁汝昌“一贯畏怯避战”,“旅顺危急,率兵舰望风先逃”等,现代还有人提出他是“先降后死”,称他自杀不是“以死报国”,而是自知罪责重大,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
这样评价一个英勇抗敌、自杀成仁的将领是很残忍冷酷的。试想在舰队陷入绝境之际,日军将劝降书送至丁汝昌手中,威逼利诱他投降,丁汝昌斩钉截铁表示“予决不弃报国大义,今惟一死以尽臣职!”时,是一个怎样的心境?在威海保卫战中,丁汝昌以北洋舰队残余兵力多次击退优势日军的猛烈进攻。“定远”遭袭时,他正在舰上与诸将议事;“靖远”中弹时,丁汝昌正在舰上督战,并意欲随舰俱沉。像他这样一个抱定“船没人尽”决心的人,为何要先投降,再自杀?仅用“以死卸责,以免家族遭到诛罚”来解释原因,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丁汝昌这种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忍辱负重,最后时刻尽节以终的崇高品格和爱国精神难能可贵。这一切不应否定,也不容否定。历史应当还丁汝昌这个甲午战争最大的悲剧人物以公正。
刘步蟾没有“怯战自保”
刘步蟾,北洋海军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号管带。黄海海战中,在丁汝昌受伤后代为指挥。在威海保卫战中,他英勇抗敌,最终在不得不引爆“定远”后,拒绝投降而服毒自杀。
甲午战争后,国人对刘步蟾的评价一直是正面的。但至20世纪中叶,他突然又成为史学界关注的焦点,在一些学术书籍和影视作品中,其形象变得相当负面。
据查,刘步蟾的这些恶名主要来自英国人戴乐尔(又译泰莱)之手。戴乐尔是北洋舰队洋员,海战时曾担任“定远”舰副管驾,在其晚年所著回忆录《中国事记》中,刘步蟾被描述成为中国将领中的反面典型。由于戴乐尔是海战的经历者,他的话具有一定权威性,因此该书译本被视为研究北洋海军的重要一手资料。
评价历史人物,实践是最好的检验。戴乐尔攻讦刘步蟾的要害问题,是指责他在黄海海战中擅自改变既定阵形,怯战自保。那么,北洋舰队将双纵阵改变为雁行阵,是否是刘步蟾擅改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丁汝昌在战后报告中明确指出曾下令变阵,刘步蟾代表提督发出变阵旗号,完全是职责所在。其次,变阵后“定远”舰居于舰队正中最前方,距离日联合舰队本队最近,受敌火力威胁最大,又怎么可能自保?再次,海战中“定远”舰一直冲锋在前,从第一个开火到最后一个撤离,如果刘步蟾怕死,“定远”舰怎么可能会有如此勇敢的行动?
戴乐尔为什么要诬陷刘步蟾?戴乐尔是经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介绍进入北洋海军的,自恃有此背景,对北洋海军事务多有干预,刘步蟾对其越权举动多次予以制止,戴乐尔对刘步蟾积愤已久,这恐怕是他诋毁刘步蟾的原因所在。
评价刘步蟾,还有一个著名的争议事件———“撤旗事件”。1890年,北洋舰队南下停泊香港期间,提督丁汝昌因事离舰上岸,刘步蟾按规定下令降提督旗,升总兵旗。此举惹怒了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他认为自己这个“副提督”还在,为何要撤提督旗?为此他与刘步蟾发生争执,后愤然辞职。琅威理离去后,北洋海军的训练军纪日渐松懈。有人将此事简单归结为刘步蟾排挤琅威理。但实际上,“撤旗事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
北洋海军创建初期,面临技术和人才严重不足的困境,聘请洋员是正确和不得已的选择。但是,洋员也是西方国家企图控制北洋舰队以捞取政治利益的重要手段。如何一方面努力学习西方,一方面又牢牢掌握海军的控制权,始终是北洋舰队一个既重要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撤旗事件”实质上就是一场北洋舰队的控制权之争。在这一重大是非问题上,刘步蟾是清醒的。当然,“撤旗事件”的处理也反映了刘步蟾与琅威理平时积累的矛盾。
总之,刘步蟾为中国近代海军特别是北洋舰队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虽然在近代中国腐朽社会的大环境下,他无力改变失败的命运,但还是以自杀这样悲剧性方式表达了爱国精神和坚贞气节,其崇高精神值得后人敬仰。
林泰曾不是“胆小鬼”
林泰曾,北洋海军左翼总兵兼“镇远”号铁甲舰管带。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后,“镇远”舰入港时触礁受损,林泰曾引咎自杀。
与北洋海军许多将领一样,林泰曾身后受到的不公指责中,除了“能力不强”外,最重的就是“畏日胆小”。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李鸿章和丁汝昌对林泰曾的评价。李鸿章在丰岛海战后给丁汝昌的电报里写道“林泰曾于仁川畏日遁逃……”;林泰曾自杀后,丁汝昌的评价是“林泰曾向来胆小……”。以此为依据推断,林泰曾是“胆小鬼”似乎成了史学界的流行看法。为了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问题,有必要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来看“畏日遁逃”是否属实?
1894年6月,日本发兵入朝,林泰曾受命统带3舰驶往朝鲜仁川。23日,林泰曾到达仁川即派人打探日军情况。24日,林泰曾会见日本领事,提出交涉,并电告国内相关情况。25日,他又发回电报,报告风闻有5000日军即将到达仁川,建议后路速备海军大队并调南洋军舰来北洋。26日,林泰曾发回第三封电报,称军舰在仁川战守均不宜,拟留一二舰在仁川探信,余舰转赴牙山备战守。30日,林泰曾根据命令率舰开回整备。
在此阶段,中日两国并未开战,林泰曾正确判断形势,并提出了备战的积极建议,根本不存在“畏日遁逃”的问题。在当时的装备条件下,一个编队在海上连续执行8天任务后返回“整备”很正常,否则就难有再次出动的能力。指责林泰曾“畏日遁逃”,不过是李鸿章推卸责任的借口。
其次,目前所能见到的对林泰曾生前各方面评价都比较高,从未有“胆小”之说。他自投身海军后,几乎参与并指挥了北洋海军执行的所有任务,一贯表现积极。甲午开战后,林泰曾坚决主张采取攻势战略,要求“举全舰遏制仁川港”,与日本联合舰队“一决胜负于海上”。他为人“性沉毅”,而“待下仁恕,故临事恒得人之死力”,在黄海海战中率领“镇远”舰始终冲在前面,并连续击伤日舰。在这一系列表现中,看不到任何“胆小”的影子。
将林泰曾自杀视为“胆小卸责”是偏颇的。林泰曾早就立下了“舰亡与亡”的决心,而且在当时清廷“重舰轻人”的巨大压力下,立此决心的北洋海军将领不在少数。姑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妥当,对北洋海军将领来说,这实在是一种值得敬佩的英勇表现,需要有极大的勇气。林泰曾是北洋海军高级将领中的杰出代表。
邓世昌绝非“虚假典型”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是北洋海军将领中著名的民族英雄。但就是对这样一位将领,时下也有少数人提出质疑,认为邓世昌是后人搞“虚假宣传”的产物。其主要质疑有四:
一是对邓世昌治军严格提出质疑。有文章认为邓世昌对下属十分苛刻、严酷;还有人说邓世昌在北洋舰队中是事故率最高的一位管带,不配做“民族英雄”。
应该承认,邓世昌不是完人,他有缺点。在封建旧军队中打骂士兵是普遍现象,舰队即将开战之际,面对存在的纪律松弛、斗志涣散等问题,采取非常手段整肃军纪实属正常,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责。
而对于事故率高的问题也应客观分析,北洋海军成军仅6年,驾驭的又是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新式战舰,在官兵素质尚不高的情况下,事故隐患在所难免。邓世昌自投身北洋舰队后事事争先,频繁执行各种任务,而执行任务多、干事多者,事故概率自然会高。对此,不应以偏概全。
二是对邓世昌驾舰撞击“吉野”提出质疑。有人认为,“致远”舰速度不及“吉野”,“以慢撞快”非常盲目;还有人强调,在蒸汽铁甲战舰的时代,使用撞击战术很不科学。
从专业的角度分析,其一:当时日舰正以优势兵力和火力形成对旗舰“定远”的围攻,形势非常危急,邓世昌此举可吸引敌舰、减轻旗舰压力;其二:撞击战术在当时仍有一定适用性,“致远”舰舰首下方就有为实施撞击而设计的冲角,当时“吉野”在纵队队列之中不便机动,又正好处于“致远”舰首正横位置,“致远”是以截击态势冲向日舰,一旦撞上可收重创敌舰之功效;其三:“吉野”具有侧舷速射炮的火力优势,正横向是其发扬火力的最佳方位,“致远”试图撞击“吉野”,迫使其转向,可直接降低其火力效果,有利于改变北洋舰队的不利态势。由此可见,撞击“吉野”并非盲目之举,而是试图以重伤之舰为战局作出最后一搏的英勇选择。
三是对“致远”舰的作战准备提出质疑,认为很可能是日舰炮弹命中“致远”引爆舰上鱼雷。有人进一步称,北洋舰队接战前要求各舰将鱼雷弃海,以免中弹引爆,而“致远”舰由于故障无法将鱼雷投出,恰恰就是这枚鱼雷最终造成“致远”沉没,由此推论邓世昌对作战准备要求不严、不细。
这一指责既不真实,也不专业,所谓“弃投鱼雷”是杜撰的。常识告诉我们,舰载武器不仅有鱼雷,也有炮弹,如果怕鱼雷引爆就将鱼雷卸掉,怕炮弹引爆就将炮弹卸掉,岂不可笑?
四是质疑邓世昌究竟是“坠海”还是“跳海”,认为以“致远”庞大舰身,只要邓世昌坚守岗位就不会坠海,由此推断邓世昌是在舰沉之前为求生而跳海,其“英雄”称号名不副实。
其实,要分析清楚这些问题并不困难:其一,“致远”舰幸存官兵都是随“致远”舰沉没落水的,如果邓世昌真想求生,那他完全有机会随众接受其后赶来的鱼雷艇救援;其二,包括洋员和日方目击者在内的亲历者多方证实,“致远”在中弹发生大爆炸后迅速沉没,当时“致远”舰官兵纷纷坠海,在舰桥上指挥的邓世昌为什么会例外呢?其三,邓世昌早就下定了以死报国的决心,其英勇行为不是一时冲动。丰岛海战后,他就激励全舰官兵:“设有不测,誓与日舰同沉!”黄海海战时,邓世昌见“定远”危急,高呼:“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遂率舰冲向敌舰。有人主观臆测地将他说成是“出于政治需要的虚假典型”,是极不严肃的。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北洋海军官兵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批优秀的军人,他们绝大多数治军勤勉,刻苦学习西方海军建设经验,努力钻研海军技战术。他们在甲午海战中视死如归、英勇杀敌的壮举和宁死不屈、自杀殉国的崇高民族气节,都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120年过去,逝者已去矣,生者当自省。今天,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来客观评价北洋海军官兵,还他们以公平,还历史以公平,这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大义。


(桑梓地 编辑)

相关阅读

“中国航母从这里启航”,实现航母“零”突破的中国海军也开始了新航程:兵力结构、作战样式等能力均需从“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资料仅供参考,多维新闻对该资料或使用该资料所导致的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看闻心情


    Sunday, February 9, 2014

    周恩来:毛泽东传位江青不可逾越的最大障碍

    周恩来:毛泽东传位江青不可逾越的最大障碍
    大中小2014-02-08 00:11:14转发TwitterFacebook打印投稿电子报
    【多维历史】文革后期,毛泽东的身体状态已是日暮西山,不得不考虑接班人人选。作家辛子陵在《红太阳的陨落——千秋功罪毛泽东》一书中披露,毛泽东曾在1972年昏迷之际假意传位与周恩来,此时的毛泽东为未来家天下的布局迷住了心窍,视周恩来为建立毛氏王朝的最大障碍,大功不赏反而加害。甚至在周恩来病重之际,走向黄泉的途中,毛泽东又捅来一刀。以下为书中第三十七章全文摘录。


    晚年毛泽东与周恩来
    1972年2月12日凌晨,由于肺心病在心律失常的情况下严重缺氧,毛泽东休克了。护士长吴旭君立即请来心脏病专家胡旭东抢救。毛泽东侧身躺在床上,面色青紫,已完全昏迷。经过20分钟紧张的抢救,毛泽东又苏醒过来。这次重病之后,毛泽东的健康状况再也没有得到恢复。政治局决定,由周恩来、王洪文、张春桥、汪东兴领导一个一流专家组成的医疗组,日以继夜。关注毛泽东的病情。
    当毛泽东转危为安的时候,他表演了一出病中交权的戏,为周恩来设置陷阱。
    据在场的保健医生李志绥记述,当时的场景如下:
    毛将头转向周恩来说:“我不行了,全靠你了……”
    周立即插话说:“主席的身体没有大问题,还是要靠主席。”
    毛摇摇头说:“不行了,我不行了。我死了以后,事情全由你办。”
    我看江青双眼圆睁,两手握着拳,全身好像要爆炸了。周恩来则小腿收回,两手撑在膝盖上,上身挺直,微微前倾,好像凝固起来。毛的这些话,明明是将国家的党、政、军大权交给了周恩来,而且是当着江青的面讲出来的。我那时余悸未定,全身大汗,没有体会毛那时话中的意思。今日走笔,我想这是毛泽东第一次面对自己的死亡。
    毛又说:“就这样定了,你们去办吧。”
    以周恩来政治上的炉火纯青,自然不会像林彪那样轻信毛泽东交权的许诺,若真交权应召开中央委员会,起码是政治局会议,当众宣布,并由中央作出相应的决议才能算数。病榻之前,当着江青的面做戏,老谋深算的毛是什么意思?周知道毛最想得到的回答是:
    “我建议在毛主席生病期间,由江青同志代主席,主持中央工作,我将像辅佐主席一样,辅佐江青同志。”
    周如果这样说,是得满分的答卷。毛还得再谦让一下:“就让江青同志当个上传下达的联络员吧。”然后,把周的建议作为中央文件印发全党。是周恩来推荐江青接班,不是毛泽东要搞家天下。周这样做,可换取全身而退。
    周如果真的接了权,很快就会被打倒。以周的明达,岂能跳这个陷阱?他选择了第三个答案:拖。过了几天,毛的身体稳定下来,周恩来郑重其事地对张耀祠说:“请你向主席报告,我们还是在主席领导下工作。”把毛抛过来的探球又扔给了毛。
    尼克松访华后,外国媒体大捧周恩来、在中美首脑会谈期间,对周恩来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有生动的描绘,好评如潮,称之为“周恩来外交”。这把毛泽东气了个倒仰。毛泽东因眼疾每天听人读新华社编的《参考资料》,对周恩来自处理林彪事件到接待尼克松总统,在国内国际上的威望已超过自己大为不安,加上上次交权一幕周没有交出满意的答卷,决心要整治周恩来,把周的风头压下去。
    自“9·13”事件以来,周恩来协同毛泽东挽救了中共政权最大的一次政治危机。接着又打开了中美关系的新局面,为共和国未来的发展拨正了航向,建立了旷世之功。毛泽东为未来家天下的布局迷住了心窍,视周恩来为建立毛氏王朝的最大障碍,大功不赏反而加害。
    1972年5月18日周恩来确诊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医疗小组与上海、天津的专家共同认为,患者病变尚在早期,如及早进行治疗。有80-90%的治愈率,如错过时机,发展成为晚期膀胱癌,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医疗小组给中央写了报告,制定了早期治疗方案,上报给中央办公厅。等了几天,中央办公厅主任汪东兴向医疗小组的专家们传达了中央的(实际是毛泽东的)四条指示:
    第一、 要保密,不要告诉总理和邓大姐;
    第二、 不要检查;
    第三、 不要开刀;
    第四、 要加强护理和营养。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第378页)
    医疗专家们知道错过早期治疗的时机。等于让总理等死,以为他们的报告没写明白,要直接上书毛主席陈情。汪东兴出面拦回,说中央这样决定“是保护总理的”,“你们要听主席的,要跟主席的思路,主席正在考虑全面问题,可过一段时间再看。”这样,周恩来的病便拖下来了。一拖九个月。1973年2月一天早晨,周恩来小解时大量尿血,把整个抽水马桶的水都染红了。当医疗小组向汪东兴反映总理的病不容再拖时。这位大内总管坚决贯彻毛的意图,说什么“七老八十,做什么检查,不要慌嘛。”是叶剑英直接面陈毛泽东,毛才不得不批准治疗。但通过汪东兴继续搞小动作。告诉医疗组,只准做膀胱镜检查,不准电灼。这是很内行的破坏治疗的意见。吴阶平为首的专家组冒着抗命的风险,在检查中悄悄给周恩来做了电灼术,烧掉了他膀胱内的癌症原发病灶。但已过了早期治疗的时机,一切都无可挽回了。1974年5月上旬,周恩来体内的癌病灶扩散转移。5月9日,医疗组组长、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向中央陈情,力主马上住院手术。张春桥代表毛泽东表态:“目前手术不能考虑,这一条给你们堵死。”理由是周恩来“是党、政、军、内政的总管,他的工作别人无法代替。”手术问题一拖再拖。直至6月1日,周恩来才住进305医院,做了膀胱癌切除手术。尽管专家们尽心尽力,摘除了所有可疑的地方,术后刀口愈合良好,但两个月后,周恩来又大量尿血,这是癌症进一步转移的信号,8月10日又做了第二次手术。毛泽东听了汇报,知道周恩来来日无多了。
    毛泽东所考虑的所谓“全面问题”,说穿了就是让周恩来“先走一步”,以便他安排江青后党临朝,如果毛先走了,以周恩来在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江青后党不是对手。为了实现家天下的迷梦,毛泽东晚年心理时非常阴暗的,品德是非常卑鄙的。他决不允许周恩来平静地疗养,接连对周进行了三次打击,第一次是1973底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周的“投降主义路线”;第二次是批林批孔批周公;第三次是批《水浒》,又回到了所谓“投降派”问题上来,使周在惶恐不安中加速走向生命的尽头。毛让周“先走一步”的阴谋计划一步一步地实现了。使毛意料不到的是一次次打击无损周恩来的伟大人格和光辉形象,反倒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1974年6月1日至1975年10月下旬。这是周恩来事实上担任总理职务的最后一年零五个月。在这个关键时刻期,周恩来最后奋起,与毛泽东和“四人帮”周旋到底,不使政府落入“四人帮”手中,扞卫民主共和国,阻止毛泽东搞变相的封建世袭,实现家天下的阴谋。1975年“4·5”事件实际上是一次全民投票:要周恩来,不要毛泽东!毛泽东拿石头打了一辈子人,最后结结实实地砸了自己的脚。“4·5”事件预示了毛泽东死后中国的政治走向。
    第一次打击:
    1973年2月15日至19日,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与中方谈判各在对方首都建立联络处的问题、周恩来接见了他。美方强调要中国保证不以武力收复台湾。周恩来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解决台湾问题有和平和非和平两种可能性。当然我们愿意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不能对美国作出不用非和平方式的保证。这本是无懈可击的外交辞令,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至今仍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毛泽东根据王海容的汇报,说:“讲台湾问题有两种可能性是错误的,要打。在陕北时连那个土匪子,不打他就不投降。”政策基点放在“打”字上当然是对的,周恩来拒绝对美作出不用非和平方式的保证就包含着这样的意思,毛泽东对此不是不知道,是故意找茬。
    1973年6月,外交部内部刊物《新情况》第153期发一篇评论文章,就美苏达成防止核战争协议一事,认为“美苏主宰世界的气氛更浓”,毛泽东阅后认为这等于说他与尼克松和解后没有达到“联美反苏”的目的,说这篇文章是“放屁一通。”7月4日,他召见王洪文和张春桥,点名批评外交部,借题发挥,矛头直指周恩来:
    都说此文(注:指《新情况》第153期)不错。我一看呢,也许我是错的。
    你们贵部(注:指外交部)是正确的吧!不过与中央历来的、至少几年来的的意见不相联系。
    你们年纪还不大,最好学点外文,免得上那些老爷们的当,受他们的骗,以至于上乔老爷(注:乔冠华)、姬老爷(注:姬鹏飞)的贼船。
    凡是这类狗屁文件,我就照例不看。总理讲话也在内,因为不胜其看。
    结论是四句话: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将来搞修正主义,莫说我事先没讲。
    王海容、唐闻生两位通天的小姐在11月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解释贼船的含义,说主席当时用乔老爷、姬老爷的说法,指的就是周恩来。因为外交部是周恩来直接领导的单位。
    7月4日当晚,张春桥在政治局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7·4谈话”的内容。周恩来赶紧写检讨,姬鹏飞也以外交部党组的名义向中央送了检讨报告。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张春桥把批周的经典性语言“大事不讨论,小事天天送。此调不改正,势必出修正”写进了十大的政治报告,但他绝成不了毛的接班人,在讨论中央领导班子时,毛泽东引用汉高祖刘邦的话:“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宣示了自己家天下的意图。与会者联系现实一想就明白,毛的意思是“非毛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为了不留下话柄,毛又接着说:“我们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什么不找一个姓‘工’的?”把王洪文这个小混混抬出来,彻底堵死周恩来继任主席的可能。
    毛泽东把王洪文作为接班人来培养,是希望在他百年之后,由这个造反派领袖代表中央文革中兴起的“新生力量”,把江青捧上主席的宝座。但德高望重的周恩来名列第一副主席,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惧怕毛,爱戴周,希望在毛谢世后由周出来领导。十大选举副主席时。许世友提出只设一个副主席,就是名列第一的副主席候选人名单上的周恩来、九大后毛泽东考虑的是如何整治林彪的问题;十大以后,如何整治周恩来又成了毛泽东昼夜萦怀的心事。
    1973年11月中旬,基辛格(当时已当了国务卿)第六次访华。11日周恩来与基辛格举行了第一轮会谈。周言语谨慎,没说什么有分量的话。12日毛泽东接见基辛格,给基辛格留下的印象是:
    这一次,他不想让周恩来为他转弯抹角的话补充实质性内容;他要代替周恩来担任明确阐明政策的角色。他并不满足于指明总的方向;他打算把路线图也画出来。
    (基辛格:《动乱年代》第一册,世界知识出版社)
    周恩来低首下心,像个秘书一样重复毛泽东的话,让毛充分表现他才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者。
    11月13日周恩来举行晚宴为基辛格送行,晚宴结束后,基辛格临时动议再与周恩来举行一次单独会谈,讨论中美双方的军事合作问题。只是交换意见,没有达成什么协议,决定什么问题,周恩来说的都是活话,“我们还要考虑”,“要报告毛主席,一切由毛主席定”等,这都有会议记录可查的。最后的结果是:双方今后各指定一个人继续交换意见。这本是一个外交部副部长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一心想抓辫子整人的毛泽东,把这上纲为“右倾投降主义”,说是不向他请示擅自接受美国的核保护伞。本来是毛泽东接受美国的核保护伞在前,邀请尼克松访华在后,如今核危机过去了,他又出来逞英豪,说周恩来就军事合作问题与每个人交换意见是“右倾投降主义”。根据毛的提议,政治家连日开会对周恩来展开批判斗争。
    11月17日,毛泽东召集周恩来和外交部有关人员开会,大唱高调:
    有人要借我们一把伞,我们就是不要这把伞,这是一把核保护伞。
    当着你们的面讲,政治局开会,你们(注:指王海容、唐闻生等人)可以来,在后面摆一排椅子。谁要搞修正主义那就要批呢!你们要有勇气,无非是取消你们的职务。
    在18日的会议上,江青调子最高。她一方面说周恩来“左了”,是“霍查”,没有执行好联美整苏的方针。“主张两个拳头打人”;一方面,又说周恩来是“右倾投降主义”,“丧权辱国,给美国人下跪”,“蒙骗主席”。
    周恩来忍无可忍,对江青拍了桌子,说:“我周恩来一辈子犯过很多错误,可是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扣不到我头上。”
    毛泽东正在树立江青的权威,对此岂能容忍!下令批周的会议扩大规模,由原来的政治局会议改为政治局扩大会议,并亲自拟定了列席人员名单,除外交部的“四老四少”姬鹏飞、乔冠华、黄镇、仲曦东、王海容、唐闻生、章含之、罗旭以及中联部部长耿飙外,还点名让邓小平列席。会议由王洪文主持,指定王洪文、唐闻生作他的联络员,对会议进行遥控。
    从11月25日到12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对周恩来进行了无情打击和残酷斗争。这时周恩来的膀胱癌已经转移,出现血尿。带着重病来接受批判。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个无情无义的政治动物。大跃进他搞砸了,周恩来任劳任怨地给他收拾局面;文化大革命他搞乱了全国,周恩来几乎是独木支撑使国家没有跨;他把林彪逼反了,周恩来帮他稳住了局面,维系了党心军心和民心,使他安然渡过了最困难的日子;他要争当国际共运的领袖,与苏联彻底闹翻,差点儿招来一场核战争,美国向中国示好,他接受了美国的核保护伞,邀请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他的“联美整苏”的方针下,出色的完成了中国的战略转变,打开了与美国的关系。如今他又反咬一口,说周恩来接受美国的核保护伞,他自己才是天不怕地不怕,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会议的开法就不寻常。首先让唐闻生做了8个钟头的报告。细说毛泽东一年多以来对外交部和周恩来的批评,说外交部是周恩来的独立王国,“针插不进,水泼不进”。没有执行伟大领袖的“山雨欲来风满楼”,“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外交方针。她传达毛的话说:“周恩来对苏联怕得不得了,如果他们打进来了,他要当苏联人的儿皇帝。”(高文谦:《晚年周恩来》香港明镜出版社第466页)简直是要把周恩来置于死地。
    “山雨欲来风满楼”、“无可奈何花落去”,借用这两首唐诗谈玄可以,作为外交方针,具体怎么操作,怎么执行?这两句诗作为外交方针提出来就是荒谬的,怎么做都可以说你不对,只有具有最终解释权的毛泽东永远是对的。
    江青提议并请毛泽东批准,成立了一个批周的所谓“帮助小组”,由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汪东兴、华国锋六人组成。开过几次会议,汪、华退出,剩下王张江姚四人,自此形成“四人帮”。
    江青说这次批周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又抖出1972年毛泽东病中交权之事,歪曲成为周“迫不及待地要取代主席。”与会者一片哗然,周恩来有口难辩。跟着起哄的有王海容、唐闻生、章含之以及章含之的新任丈夫乔冠华。乔是周一手提拔培养起来的外交人才,从此上了江青的贼船,为外交部正直人士所不齿。
    毛泽东每天听联络员的汇报,知道与会者都不敢跟周恩来打招呼了,在高层搞臭周恩来的目的已经达到,对周的身体和精神的压力已达极限。他也不想在制造了一个“卖国贼”林彪之后,再制造一个“儿皇帝”周恩来,真这样干,自己也会翻车。于是,叫联络员传话:“要开成一个团结的会。”他还制止了大字报上街的做法。他对会议的总结是:
    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就是有人讲错了两句话,一个是讲第十一次路线斗争,不应该那么讲,实际也不是;一个是讲总理“迫不及待”。总理不是迫不及待,江青自己才是迫不及待。
    (《周恩来年谱》下卷第635页)
    这几句批评江青的话,要正话反听才能搞懂。毛澄清了周恩来不是“迫不及待地要取代主席”。真要“迫不及待”那就是第十一次路线斗争,是要全党共诛之的。是江青“才是迫不及待”。江青迫不及待的表现是提名自己和姚文元为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没有批准。这就是说,江青有资格当主席,只是“迫不及待”不对。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用这种“推背图”式的语言向党的高层宣示,他的接班人是江青。
    毛没有说透的话让邓小平来说,邓在会议最后对周恩来提出忠告:
    你现在的位置离主席只有一步之遥,别人都是可望而不可及。而你却是可望而可及,希望你能十分警惕这一点。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香港明镜出版社第472页)
    这是十天批周会议的点睛之笔,批周的原因和要达到的目的都在这几句话里边。
    周恩来理解毛的用心,要求见毛泽东当面检讨,却被毛一口回绝,坚持要周在会上检讨。江青为首的“帮助小组”,责令周恩来必须自己动手写这份检讨,不许用秘书帮忙。这时的形势比大跃进前那次挨整还要严峻,那时还允许范若愚帮忙。周曾向王海容、唐闻生提出,自己年岁大了,眼花,写字手发抖,记不下会上别人批他的发言,想请她们帮助一下。结果遭到训斥,说周企图通过联络员摸主席的底、连王、唐两位小姐在总理面前都敢如此飞扬跋扈,可见周恩来政治上的处境是多么困难。12月4日周恩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一个上纲很高的检讨,检讨末尾提出自己只能做助手,政治局的工作应交别人主持、这才过了关。毛泽东下令。要在外交部和军委传达批周会议的情况,使大家明白要“跟线不跟人”。所谓“跟线”就是紧跟毛主席定革命路线,“不跟人”就是不能听周恩来的。
    12月9日,毛泽东会见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谈笑风生地对周恩来说:“总理呀,你挨整啦,听说她们整得你不亦乐乎。”又拉着王海容、唐闻生说:“她们整我,整总理,在我头上拉屎拉尿,将来就是要说她们整总理。”会见以后,两位小姐发牢骚:“他做脸,我们做屁股。他要我们批总理,批完了,他给总理台阶下。”
    第二次打击:
    1973年7月4日,毛泽东同王洪文、张春桥谈话。他说:“郭老(注:郭沫若)在《十批判书》里头自称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孔夫子也是人本主义,跟他一样。郭老不仅是尊孔,而且是反法。尊孔反法,国民党也是一样啊!林彪也是一样啊!我赞成郭老的历史分期,奴隶制以春秋战国之间为界,但是不能大骂秦始皇。”毛泽东公开反对孔夫子的人本主义,即人民本位主义,赞成秦始皇的君本主义,即君主本位主义。
    9月23日,毛泽东会见埃及副总统沙菲时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根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1974年1月18日发下江青主持起草的1974年第一号《中共中央文件》。置百乱待理的国家大事于不顾,转发迟群、谢静宜组织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编写的《林彪与孔孟之道》,中央通知说:“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孔老二的信徒。他和历史上行将灭亡的的反动派一样,尊孔反法,攻击秦始皇,把孔孟之道作为阴谋篡党夺权复辟资本主义的反动思想武器。”叫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学习批判。从此拉开了“批林批孔运动”的帷幕。以后又转为颂扬法家,颂扬秦始皇、汉高祖刘邦等“法家皇帝”和吕后、武则天等“法家皇后”。慷慨的言辞,大块的文章,如沸如羹。毛泽东要借用古人的服装,演出中国历史的新场面,为建立毛氏王朝,为传位于当今的吕后—江青,大造“革命”舆论。
    1月25日,江青下令中共中央、国务院直属机关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召开上万人参加的批林批孔动员大会。会前竟没有给周恩来打个招呼。会上,江青以中央主要负责人的姿态,操纵会议,周恩来被置于受江青领导和指责的屈辱地位。江青端坐在主席台上,迟群(中央警卫团的科长)、谢静宜(江青的机要秘书)两个小人物在大会上含沙射影地攻击一国总理周恩来,她要用这个办法表明自己将代替毛泽东君临天下。
    迟群说:“这个材料是在我们主席、江青同志直接关怀下编写的,是在江青同志直接地、具体地指导下编写的。”
    谢静宜说:“这个过程是这样的,就是当我们向毛主席汇报林彪也有孔孟之道言论的时候,主席说,凡是反动的阶级,主张历史倒退的,都是尊孔反法的,都是反秦始皇的。问道林彪有哪些孔孟的言论或者类似的语言,主席让我们,就是让我和迟群同志搞一个材料送给主席看看……后来,就编了一本,送给主席和江青同志,主席、江青看得非常仔细,连封皮标题,就是封面那个标题,前言,内容,一字一句地、不漏地看完,特别是在内容方面。”
    迟群还谈到了奉江青之命到驻浙江的二十军防化连送信送材料的事,他说:“我们当天到达了以后,军的领导同志,就是军长、政委,一起商量,当天晚上就和部队见了面,读了信(注:江青致二十军防化连的信),并且把材料发给了大家。他们认为,江青同志那封信,绝不是单独的一个批孔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上层建筑领域里一场革命的问题,是贯彻十大,执行主席关于抓大事、抓路线的问题;而且认为,也不是单单是写给一个连队的,因为既然是一个整个上层建筑领域,就是包括文化领域和各个领域的阶级斗争,那么它就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事情。”
    谢静宜还嫌不够,又补充说:“江青同志写的信,送的材料,我们认为,这本身就是贯彻主席关于抓大事、抓路线、抓政治思想工作,把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提上纲来的大事,把全党的政治工作提上纲来的大事。”
    迟群说:“还有些问题要不要联系实际呢?有的人成天在那儿讲批林批孔怎么联系实际呀?其实有的实际就在他的身上,就在他那个单位,那个地区,就在他的脑子里。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片子,是意大利人拍的一部纪录片,叫做《中国》……我们有很好的一些个建筑,一些场面,一些面貌吧,他不拍,专门突然地给你出来一个镜头,个别的我们有一个女同志拉了一个车子,在那个胡同里头,他专门给你放大,一个特写镜头,他给你搞这个形象,所以这样的片子,实际上就是一个间谍加汉奸搞出来的,难道不需要联系实际吗?!”这个片子是意大利人安东尼奥尼拍摄的,安是意共党员,与中国友好,是周恩来批准他来华拍摄这部影片的。周恩来一番苦心,想借一个外国人的手说明文化大革命没有毁灭中国文化,给毛泽东粉饰一下,结果呢。照迟群信口雌黄,安东尼奥尼成了“间谍”,周恩来成了“汉奸”,批林批孔联系实际,要清算周恩来。
    迟群接着说:“教育战线出现的那些复辟的现象,譬如说这次江青同志叫我们出去,同时叫我们顺路完成一个任务,就是河南的南阳地区唐河县马振抚公社一个中学发生的事情,逼死了一个小女孩,15岁,完全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逼死的。每天几乎是一次考试,考的那个学生简直是是昏头昏脑。”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死者是该校初二(一)班学生张玉勤。1973年7月10日下午,马振抚公社中学初二(一)班进行英文考试,张玉勤交了白卷,在试卷后面写打油诗一首:“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学ABC,也当接班人。接好革命班,埋葬帝修反。”为此,张玉勤受到班主任杨天成的批评,并要她作出检查。校长罗天奇12日在初中班学生大会上也批评了张玉勤。张当日离校,14日在水库中发现了张玉勤的尸体。究竟这个女学生是自杀,是他杀,是事故死亡,并没有搞清楚,就一口咬定是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给逼死的。这个学生如此富有“造反精神”,她可以罢课,退学,斗老师,受点批评就投河自杀,十分不近情理。江青抓住这件事大做文章。罗天奇、杨天成被批斗,关押判刑二年,唐河县大抓“罗杨式的人物”,共批斗了280余人。在全国掀起“揭露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的斗争,一批忠于职守,热心教育工作的教师被打成“复辟”的典型,下放、撤职甚至判刑。造成学校不敢管学生,不敢抓文化课,不敢进行考试,学生纪律废弛,旷课、斗殴、破坏公物、打骂老师,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笔者是会议的参加者。江青在大会上颐指气使,叫80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站起来三次,就像慈禧太后对清廷的“大学士”那种派头。她说:“郭老对待秦始皇,对待孔子那种态度,和林彪一样。”她像口宣圣旨一样:“我们主席说秦始皇是一个厚今薄古的专家,厚今薄古的专家。他说,秦始皇算什么?他只坑了460个儒,就是儒生啊!儒家,我们坑的比他多。我们在镇反运动中镇压了几十万反革命,我看有4万6千个反革命的知识分子就坑掉了。我跟民主人士辩论过,你骂我们是秦始皇,是独裁者,我们一概承认,可惜的是他们说得不够,往往还要我们加以补充。”江青念的是一张纸,看来她有准备,把毛泽东这段话抄来宣讲,以壮声势。
    25日晚上,周恩来派秘书到郭宅安慰郭沫若。秘书说:“总理说了,要保护好郭老,要保证郭老的安全。”郭沫若和于立群十分感激,连说:“谢谢总理!谢谢总理!”
    过了几天,张春桥造访郭沫若。认为郭沫若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写的剧本和论着,是王明路线的产物,是反对毛主席的。谁都知道,郭沫若在大后方从事的史剧和史学活动,是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周恩来曾以朋友身份进行支持和鼓励,与王明毫不相干。郭沫若据理反驳后,张春桥又提出要郭沫若写一篇文章,“骂秦始皇那个丞相”,拉郭加入反周恩来总理的行列,郭断然拒绝、郭沫若一辈子拥共拥毛,与毛泽东诗文唱和友谊甚笃。今至耄耋之年,无权无势,只因写了《十批判书》,揭露了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说中的机巧权术和残忍阴谋。戳穿了“帝王面南之术”中最诡秘的东西,而这些正被毛泽东暗中信奉和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所以为毛泽东所不容。毛泽东通过江青传出一首诗:
    读《封建论》——呈郭老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虽死秦犹在,孔子名高实秕糠.
    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毛泽东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一月不如一月,甚至一天不如一天了。发起批林批孔运动不久,他的表亲王海容去看望他,他说:“离马克思那里报到的日子,是一天比一天接近了;没有死,哪有生呀!人更是这样,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故人。这是不可抗拒的大自然规律。”
    两人讲了一阵闲话,又回到批林批孔上来。王海容说:“我总感到周总理,虽然他很有才华,给党和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但他对文化大革命,却是貌合神离。造反派在哪里点火,他总到哪里去灭火;造反派要打倒哪些人,他也总要去保那些人。他嘴里也拥护文化大革命。但他在行动上总是同文化大革命分庭抗礼的。”
    毛泽东静静地听着,不停地吸烟,看着烟圈在空中消失,突然,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现在是到了批周公的时候了。”
    王海容兜里装着个袖珍录音机。只有她敢这么干,换个别人要杀头的。她带着毛泽东的秘密口喻回到外交部,组织一帮人大反周总理,她由司长升到副部长。渐渐地,外交部大权被她控制了。“四人帮”垮台后,王海容成了过街老鼠。外交部群众坚决追她的根子;奉了谁的指示大反周总理?群众要把她往江青身上挂。一挂上就是敌我矛盾。在这种情况下,王海容急了,无可奈何地拿出了一盘录音带。一放,是毛泽东的声音:“现在是到了批周公的时候了。”外交部一位领导说:“不要再追了,事情就是那个样子。”
    所以,把批林批孔批周公,说成是“四人帮”歪曲毛泽东的指示。是不对的、他(她)们没有歪曲,分寸适当地,松一阵紧一阵地执行力毛的指示。毛泽东知道周恩来得了不治之症,自己也将极尽天年,但他担心如果自己先死,树大根深,在党政军民中极孚众望的周恩来,只消一句话,就能把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推倒,把十年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江青接班的格局推翻,怎么办?既不能公开打倒周恩来,就不便像对待彭德怀那样发动造反派摧毁他的身体。于是,不断地在精神上给他增加压力,折磨他,消耗他,加重他的病情,让他先走一步,就成了毛泽东的又一个“战略部署”。
    1974年发起批林批孔运动,是有计划地对周恩来进行政治迫害的继续。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江青提出批“宰相儒”。于是各报刊连续发表含沙射影批宰相的文章。使病中的周恩来产生揪出刘少奇之前成天批“赫鲁晓夫式的人物”那样一种政治危机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八易其稿,炮制一篇《孔丘其人》,在1974年第四期《红旗》杂志发表。在这篇文章中,孔子被描绘成“71岁,重病在床”,“还拼命挣扎着爬起来摇摇晃晃地去朝见鲁君”;并用“开历史倒车的复辟狂”、“虚伪狡猾的政治骗子”、“不学无术的寄生虫”、“到处碰壁的丧家犬”这些最污秽的语言影射攻击周恩来、署名“柏青”的文章《从“乡党”篇看孔老二》一文,发表在1974年5月17日《北京日报》上,文章用画像的手法,有意在孔子的形象上加上“端起胳膊”(1939年夏,周恩来在延安党校作报告,骑马返回杨家岭时,江青作为毛的新夫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尊贵,策马和周恩来并肩而行,她突然扬鞭疾驰,使周的坐骑受惊,周恩来坠马摔伤右臂。治好后落下终身残疾。周习惯性地端着右臂,别具风采)四个字,说此人极端虚伪奸诈,是一个可恶的政治骗子……“你看他为了骗取到正人君子的名声,在大庭广众之中,是如何装模作样的吧”,“他一听国君召唤,急得不等驾好车,动身就走……在国君面前,则小心翼翼,局促不安,举止恭顺。”“四人帮”给周恩来画的像,不仅中国人看懂了,连法国人都看懂了。法共《人道报》撰文评论说:中国现代大儒是指周恩来。
    毛泽东患老年白内障不能阅读,请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给他读《水浒》。突然于1975年8月14日发表谈话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宋江投降,搞修正主义,把晁盖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让人招安了。”姚文元当天就给毛泽东写信提出贯彻执行意见,毛批准这些意见,并以《中共中央文件》的形式将毛泽东评《水浒》的谈话发到全国县团级以上单位。8月28日,《红旗》杂志第九期发表《重视对<水浒>的评论》。一场评《水浒》的飓风又吹遍神州大地。8月下旬,江青召集人开会说:“主席对《水浒》的指示有现实意义。评论《水浒》的要害是架空晁盖,现在政治局有些人要架空主席。”毛深恨邓小平没有成为他的家臣而倒向了周恩来、所谓宋江让人招安,是影射这件事情,说邓被周恩来“招安”了。在毛泽东的心目中,周恩来是否定文化大革命的主帅,邓小平是披挂上阵的急先锋。评《水浒》的谈话,一箭双雕。
    9月7日,周恩来强撑病体最后一次会见外宾。他对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说:“我已经收到马克思的‘请帖’,邓小平副总理已经全面接替我的工作。”把邓小平继任总理,作为一个既成事实通过外宾向全世界宣布。他还亲自写信给毛泽东,推荐邓小平出任总理。毛泽东后来要改变总理人选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引发了“四五运动”,自己差点翻车。
    躺在医院里的周恩来敏锐地感到“架空晁盖”、“投降派”的暗箭是冲他射来的。这使他非常伤心。为了表示对毛的忠诚,7月6日,20日。他强撑着病体主持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毛泽东眼疾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为了给毛使用一种新眼药水。他甚至拿自己的眼睛做实验,在确信没有副作用的情况下才给毛使用。23日为毛实施白内障治疗手术时,一直守侯在旁。这些表现居然一丝一毫没有感动毛,在周恩来走向黄泉的途中,毛泽东又捅来一刀。8月下旬,周恩来病情急剧恶化。
    9月20日,周恩来在进行第四次大手术之前,将自己关在卫生间里,审阅修改1972年他在批林整风汇报会上所作的关于“伍豪启示”的专题说明的记录稿,并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请求把这份毛曾经批准印发省部级而又没有印发的文件。印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第一、二、三把手,以杜绝有人在他死后往他身上泼污水。毛扣下这份文件始终没有印发;但他做了一件相反的事:1974年6月,毛泽东把他在延安整风时期所写的九篇文章找出来重新加以修改。这是他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激愤之作,是对30年代在苏区周恩来支持王明、博古排斥毛泽东的历史老账的总清算。他把这些文章印成大字本,给亲信们传阅。并允许毛远新吧其中涉及批周的两篇文章录下音来,带回辽宁,作为秘密武器收藏着。(根据陈锡联1980年8月6日的揭发材料)准备在他死后继续批判经验主义。
    在周恩来被推进手术室之前,他特意把邓小平叫到跟前,用力握住邓小平的手。他异常激动,尽管声音嘶哑而颤抖,但他用最大的音量当着许多人的面喊道:“小平同志,你这一年多的工作证明,你比我强得多!”在平车靠近手术室大门的一刹那,他用尽平生力气发出最强烈的抗议:“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
    毛泽东自以为聪明,他借古讽今,搞影射史学,以为周恩来会像以前那样逆来顺受,没想到周恩来反应如此强烈,那天手术室外面的走廊里集聚了许多高级干部和医务人员,周恩来以鞠躬尽瘁之身,满腔悲愤的抗议,使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历史上的任何暴君,对辅佐自己一辈子的宰相临终时都是优渥有加的毛泽东此举比暴君还要无道,使自己失尽人心。
    守在周恩来身旁的邓颖超平静地向在场的汪东兴说:“将恩来的话报告给主席。”



    (一青 编辑)

    相关阅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history.dwnews.com/news/2014-02-08/59402694-all.html#page1

    Thursday, January 2, 2014

    美国对日政策有变 应借机承认钓鱼岛争议

    美国对日政策有变 应借机承认钓鱼岛争议
    大中小2014-01-02 14:35:30转发TwitterFacebook打印投稿电子报
    【多维新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无视奥巴马总统幕后多次警告执意参拜了靖国神社,在中国随后谴责安倍晋三倒行逆施之后,奥巴马政府一改往日幕后外交风格多次表达失望。而新年伊始,安倍内阁不但延续拜鬼姿态,更叫嚣“为夺回强大日本而战斗”和“深化修宪”,这无疑令邻国甚至是美国感到警惕。安倍担任首相至今,其过激行为已步步失控,让美国始料未及。美国明显已经无法控制日本,意识到必须加快转变对日政策。这种调整过程也有望迫使奥巴马政府正式宣布钓鱼岛存在争议。
    美国对日姿态的首次明显转变是2013年加州庄园习奥会之前。当时,奥巴马幕后争取在加州会晤习近平之前,曾派遣其最高军事顾问邓普西(Martin Dempsey)访华。而在不久后,美防长哈格尔(Chuck Hagel)在日本有关钓鱼岛争端的言论发表谈话招来中方的强烈回应,新上任的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随后于4月30日表示,哈格尔所言与美军参联会主席邓普西访华时的表述不一致,希望“其他方面”不要去搬日本这块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个“其他方面”,当然不言而喻。
    面对中方如此毫不留情的诘责和机锋深藏的表态,美国在回应时态度不仅比以往多了些温和与谨慎,而且似乎在暗示一种微妙的变化。第2天,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温特利尔(Patrick Ventrell)在新闻例会上一改往年一边倒批中国的姿态,开始警告日本,认为日本也有让局势升级的行为,呼吁日中双方都要保持克制。


    安倍拜鬼打奥巴马一巴掌,奥巴马要提防安倍2014年在背后使刀子

    美国最近一次对日姿态变化是副总统拜登(Joe Biden)2013年12月结束日中韩三国访问之际。美国官方在拜登结束访问时非常谨慎地定义钓鱼岛问题的“争议性”和“敏感度”,凸显出奥巴马政府对钓鱼岛“领土争端”认识正发生微妙变化。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随后更是直接使用 “territorial dispute”(争议领土)来形容东海的争议地区。此前美国官方更多地是使用“东海问题”(East China issue)和“尖阁列岛”(即中国钓鱼岛),凸显自己对日本盟邦的支持。
    美国态度的微调还不止这些。在拜登北京行结束后,华府就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态度也出现大变。此前高调捍卫《日美安保条约》的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Chuck Hagel)以及其他官员态度有所软化。其中,空军高层甚至邀请中共军方官员2014年访问美国。
    日本政府2012年将钓鱼岛“国有化”之际,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曾多次表态承认日本对钓鱼岛的“行政管辖”,并反对任何单边或强制“侵害”日本管辖权的行为。但是,经历识别区议题的交锋以及中美南海军舰对峙,美国军方对日姿态已经有明显改变。美国国防部长哈格尔甚至在安倍拜鬼后拒绝同日本外相通话。
    对于中国要求日本承认钓鱼岛存在争议,日本总是习惯性地巴结美国寻求支持,并扬言中国要首先承认“尖阁列岛”的国有化。对于这一强盗逻辑,习近平政府上台伊始通过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层层布局,逼迫美国作出对日姿态、甚至对日政策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和三个因素有关:一是习近平本人的强势出击,二是钓鱼岛“争端”的不断升级,三是安倍上台后所表现出的“神经质”。2013年安倍通过保密法以及拜鬼已经让美国意识到他的步步失控。2014年安倍深化修宪扩军、继续拜鬼以及修订教科书等更应让奥巴马警惕。
    在这个过程中,奥巴马政府要清醒地认识安倍言行及意图,如果安倍执意走二战前路线,奥巴马对日政策变化就要向实质层面发展。但是,就所牵涉的历史因素及现实条件而言,相比修宪、升级自卫队以及修订教科书,“钓鱼岛争端”是美国现在唯一能够发力的地方,美国也不希望因此而被卷入冲突。
    2014年对于奥巴马内政外交来说是关键一年,更是他奠定自己历史地位最充满希望的一年。相信奥巴马能在多个地区及全球事务上展现魄力与智慧,相信奥巴马也希望借助中国2014年“主场外交”为自己博取政治利益。虽然奥巴马对自己历史定位不在亚太,但他也不希望“亚太再平衡”战略有始无终,最后沦为空喊的口号。为了不让日本这颗石头砸着自己的脚,让自己失衡,奥巴马就必须逼日服软和就范。这就需要奥巴马今年在恰当时机正式承认钓鱼岛的争议性,这也是当前东海领土争端的症结所在,是唯一推进解决钓鱼岛紧张局势的突破口。


    (皇金 撰稿)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global.dwnews.com/news/2014-01-02/59364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