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我眼中的习近平和彭丽媛
2350人参与 27评论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彭丽媛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来到专门从事癌症及致命传染病研究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参观访问。这是她在此次访美期间唯一单独露面的公开参访活动。比尔·盖茨夫妇全程陪同。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比尔·盖茨的夫人梅琳达·盖茨陪同彭丽媛前往福瑞德·哈金森研究中心疫苗与传染性疾病部,参观研究HI V病毒实验室。此次彭丽媛的访问是低调进行的,直到她离开后,研究中心才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发布彭丽媛到访讯息。
原标题:比尔·盖茨:我眼中的习近平和彭丽媛
《凤凰周刊》记者/李光(发自西雅图)
比尔·盖茨是此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访美期间见面次数最多的外宾之一:当地时间9月22日对习近平的欢迎晚宴中,盖茨是主桌上最重要的嘉宾之一;23日上午在彭丽媛参访时,盖茨夫妇全程陪同;23日下午习近平参观微软的活动中,盖茨作为创始人再次陪同;虽然早前宣称的私人晚宴被临时取消,但当天下午,习近平夫妇仍与盖茨夫妇进行了友好会谈。
2015年9月25日,比尔·盖茨接受了《凤凰周刊》的书面专访,独家披露他与习近平和彭丽媛的交往故事,也阐释了他对中国在全球发展领域所能发挥独特作用的期待。
习主席关心合作机制,彭女士专注公共卫生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访美活动?
比尔·盖茨:我很高兴习近平主席能将西雅图作为访美之行的首站。西雅图是我的家乡,也是我们盖茨基金会的总部所在地。盖茨基金会与中国已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我看好中国在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的创新研发潜力以及低成本生产能力——在盖茨基金会的全球项目中,中国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而我们也将继续支持中国,助其在应对全球重大卫生和发展挑战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记者:2006年您在西雅图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会面时,当时的身份还是微软公司董事长;今年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时,您是全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基金会的联席主席。身份的转变,是否会影响到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内容?
比尔·盖茨:肯定会有所不同。自2008年以来,我就全职投入到盖茨基金会的工作中了。很荣幸可以以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的身份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我们主要谈论的话题集中在全球健康与发展上,比如:如何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减贫问题等等。
记者:能否分别讲一讲对习近平主席和彭丽媛女士的印象?
比尔·盖茨:我很荣幸能够和习近平主席会面,并与彭丽媛女士在推动公益的场合有愉快交流。习近平主席和彭丽媛女士非常关心人民健康,他们对于盖茨基金会在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工作的肯定,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习近平主席关注如何切实抓好合作项目的落实,继续探索创新有效的合作模式,健全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我们也探讨过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为提升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他还赞赏了盖茨基金会在促进中国和非洲合作方面的努力。
彭丽媛女士对公益——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非常关注和投入。我曾就结核病防治与她沟通,惊讶地发现她对于很多专业问题都很了解;我也知道过去她关爱艾滋孤儿的事迹,她对于孩子们的爱心令人动容;同样在控烟方面,彭丽媛女士也表现出很大的勇气。
记者:彭丽媛女士的慈善形象不仅在中国国内广为人知,如今,她也在作为WHO的抗击艾滋病和结核病亲善大使持续开展活动。您认为她在全球公益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比尔·盖茨:近年来,彭丽媛女士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抗击艾滋病和结核病亲善大使,在呼吁关注艾滋病与结核病防治、关爱病人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对此,我深表敬意。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坚信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和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更多国家一起进步,中国一定能成为推动全球公益慈善的重要伙伴。而彭丽媛女士的热情呼吁和支持可以提升国际社会对疾病防治等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的关注,从而对促进预防、治疗和关怀服务的普遍可及,以及遏制疾病在全球的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信中国创新可以造福世界
记者:此次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签署了一份旨在为发展合作建立一个框架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就消除极端贫困、推动全球发展公共卫生及全球卫生安全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中国商务部和盖茨基金会也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您对于接下来的双方合作有何期待?
比尔·盖茨:中国在推动本国及全球医疗卫生和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支持非洲发展方面,中国援建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其他农业合作项目对促进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中国通过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协助抗疟和为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行动,帮助改善了非洲的医疗卫生状况。
我们期待通过与中国商务部的合作,进一步支持中国充分利用其丰富经验和创新实力,成为实现全球发展目标的主力军。
具体而言,我们将结合各自在对非发展合作领域的经验和专长,以中国援建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依托,开展农业合作试点,推进非洲的农业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打造农业产业链。同时,我们双方还将积极探讨对非医疗和公共卫生合作试点项目。另外,未来我们也会在对非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其他地区和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新使命是通过与中国伙伴合作,进一步支持中国在推动全球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们支持的一些在华创新项目过去几年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有望帮助全球应对一些最棘手的卫生和发展挑战。比如之前提到的中国研发生产的乙脑疫苗,2013年通过了世卫组织预认证,因其低廉的价格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品质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带来了福音;而澳柯玛的被动式疫苗冷藏设备Arktek,可在无任何外部能源的情况下让疫苗在合适温度中保存一个月或更长时间。这个产品于今年初获得了世卫组织预认证,并在年初西非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未来工作的一大重点是继续加强与中国公共及私营部门伙伴们的合作,希望让更多的中国创新产品与技术走向世界,造福全球发展中国家。
记者:为什么您如此看重中国的创新产品?它在全球发展领域有何独特价值?
比尔·盖茨:中国在公共卫生和发展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相似性,因此,来自中国的创新成果和技术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具借鉴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产品之外,中国在帮助本国人民脱贫的过程中在稻米培育和种植技术方面不断创新,这些创新成果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产量将发挥积极作用。盖茨基金会正在与中国合作的“绿色超级稻”项目,就是希望培育和推广适合在亚非自然环境严苛地区生长的高产出稻米品种。
我坚信,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承诺与投入,将使中国成为未来全球研发和创新的引擎,为改善全球最贫困人口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基金会已经准备就绪,与中国携手共同完成这项重大使命。
在此,我想特别提及盖茨基金会的“大挑战”项目。十一年前,我们设立了旨在激励和资助全球创新者应对最重大健康与发展问题的“大挑战”项目,每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征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想法。今年,我们将与中国科技部合作,把一年一度的“大挑战”年会移师中国,届时会有全球数百名创新者汇聚北京。我们希望借这样的盛会,让世界聚焦中国的同时,也助力中国放眼世界、鼓励更多来自中国的创新者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欢迎中国“竞争者”共创美好世界
记者:气候变化最严重的后果不会在15年之内显现,但其造成的长期威胁却极为严峻。因此未来15年是开发新能源的关键时期,这样才能在气候变化的恶化影响之前做好新能源部署的准备。我知道您正亲自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您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有何作为?
比尔·盖茨:我认为要阻止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各国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可是有一点是大家并未充分关注和讨论的,那就是我们需要加大投入,用来开发便宜、可靠,并且不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创新能源。遗憾的是,人类目前所掌握的那些不会导致温室效应的能源制造方法,不仅昂贵且不能连续24小时提供能源。因此,我们急切地需要寻找生产、储存和输送清洁能源的新途径。
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但私营部门也需要挺身而出。中美两国还有其他引领世界创新的国家需要在早期研发以及支持那些生产可靠、稳定和不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创新能源方案上增大投入。我们需要双倍、三倍甚至更多倍地投入,用以加速创新。同时,还应提供更多机会让个人投资可以发挥作用。相信这么做是可以阻止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的。
我想强调的是,全球变暖对穷人的冲击最大。特别是当天气日益炎热和不可预测时,靠天吃饭的农民会面临更大挑战。盖茨基金会正在致力于帮助他们。我也呼吁各国领袖更加关注他们,并伸出援手。
总而言之,创新是关键。我相信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出贡献。例如:中国可以帮助开发适应气候变化下使用的创新农业解决方案,培育多样化的可以抵御干旱、高温和虫害的种子,制定确保技术可以普及到农户中去的推广策略,以及开展帮助农民提高收成的培训等。
记者:您曾在2014年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商谈慈善事宜,这次习近平主席访美马云也随行出访。他曾表示,将同您在慈善事业方面展开竞争,看谁做得更好。对此,您如何回应?对于中国企业家如何做慈善,您有什么建议?
比尔·盖茨:我跟马云先生就慈善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有过若干次讨论。我很尊重他的观点,并欣赏他为推动慈善所做出的努力。在商业社会里,健康的竞争可以鼓励人们不断进步,因此我也特别欢迎有更多的“竞争者”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我非常兴奋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中国有潜力在慈善事业上取得更高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我相信,通过第一代财富创造者的努力、不断完善且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交媒体和科技力量的结合,一定可以给世界带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模式。(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29期总第558期)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彭丽媛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来到专门从事癌症及致命传染病研究的福瑞德·哈金森癌症研究中心参观访问。这是她在此次访美期间唯一单独露面的公开参访活动。比尔·盖茨夫妇全程陪同。
当地时间9月23日上午,比尔·盖茨的夫人梅琳达·盖茨陪同彭丽媛前往福瑞德·哈金森研究中心疫苗与传染性疾病部,参观研究HI V病毒实验室。此次彭丽媛的访问是低调进行的,直到她离开后,研究中心才通过个人社交账号发布彭丽媛到访讯息。
原标题:比尔·盖茨:我眼中的习近平和彭丽媛
《凤凰周刊》记者/李光(发自西雅图)
比尔·盖茨是此次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访美期间见面次数最多的外宾之一:当地时间9月22日对习近平的欢迎晚宴中,盖茨是主桌上最重要的嘉宾之一;23日上午在彭丽媛参访时,盖茨夫妇全程陪同;23日下午习近平参观微软的活动中,盖茨作为创始人再次陪同;虽然早前宣称的私人晚宴被临时取消,但当天下午,习近平夫妇仍与盖茨夫妇进行了友好会谈。
2015年9月25日,比尔·盖茨接受了《凤凰周刊》的书面专访,独家披露他与习近平和彭丽媛的交往故事,也阐释了他对中国在全球发展领域所能发挥独特作用的期待。
习主席关心合作机制,彭女士专注公共卫生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此次访美活动?
比尔·盖茨:我很高兴习近平主席能将西雅图作为访美之行的首站。西雅图是我的家乡,也是我们盖茨基金会的总部所在地。盖茨基金会与中国已经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我看好中国在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的创新研发潜力以及低成本生产能力——在盖茨基金会的全球项目中,中国是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而我们也将继续支持中国,助其在应对全球重大卫生和发展挑战中扮演更加重要的作用。
记者:2006年您在西雅图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进行会面时,当时的身份还是微软公司董事长;今年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时,您是全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基金会的联席主席。身份的转变,是否会影响到您与中国领导人的会谈内容?
比尔·盖茨:肯定会有所不同。自2008年以来,我就全职投入到盖茨基金会的工作中了。很荣幸可以以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的身份与习近平主席会面。我们主要谈论的话题集中在全球健康与发展上,比如:如何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减贫问题等等。
记者:能否分别讲一讲对习近平主席和彭丽媛女士的印象?
比尔·盖茨:我很荣幸能够和习近平主席会面,并与彭丽媛女士在推动公益的场合有愉快交流。习近平主席和彭丽媛女士非常关心人民健康,他们对于盖茨基金会在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工作的肯定,给予了我们很大的鼓励。
习近平主席关注如何切实抓好合作项目的落实,继续探索创新有效的合作模式,健全合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我们也探讨过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渠道,加强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为提升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发挥积极作用。他还赞赏了盖茨基金会在促进中国和非洲合作方面的努力。
彭丽媛女士对公益——特别是公共卫生领域非常关注和投入。我曾就结核病防治与她沟通,惊讶地发现她对于很多专业问题都很了解;我也知道过去她关爱艾滋孤儿的事迹,她对于孩子们的爱心令人动容;同样在控烟方面,彭丽媛女士也表现出很大的勇气。
记者:彭丽媛女士的慈善形象不仅在中国国内广为人知,如今,她也在作为WHO的抗击艾滋病和结核病亲善大使持续开展活动。您认为她在全球公益中可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比尔·盖茨:近年来,彭丽媛女士作为世界卫生组织抗击艾滋病和结核病亲善大使,在呼吁关注艾滋病与结核病防治、关爱病人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对此,我深表敬意。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我坚信来自中国的创新力量和成功经验可以帮助更多国家一起进步,中国一定能成为推动全球公益慈善的重要伙伴。而彭丽媛女士的热情呼吁和支持可以提升国际社会对疾病防治等全球健康与发展领域的关注,从而对促进预防、治疗和关怀服务的普遍可及,以及遏制疾病在全球的传播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信中国创新可以造福世界
记者:此次习近平访美期间,中美签署了一份旨在为发展合作建立一个框架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就消除极端贫困、推动全球发展公共卫生及全球卫生安全都有着共同的目标。中国商务部和盖茨基金会也签订了谅解备忘录。您对于接下来的双方合作有何期待?
比尔·盖茨:中国在推动本国及全球医疗卫生和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支持非洲发展方面,中国援建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其他农业合作项目对促进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中国通过援建医院、派遣医疗队、协助抗疟和为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等行动,帮助改善了非洲的医疗卫生状况。
我们期待通过与中国商务部的合作,进一步支持中国充分利用其丰富经验和创新实力,成为实现全球发展目标的主力军。
具体而言,我们将结合各自在对非发展合作领域的经验和专长,以中国援建非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为依托,开展农业合作试点,推进非洲的农业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打造农业产业链。同时,我们双方还将积极探讨对非医疗和公共卫生合作试点项目。另外,未来我们也会在对非合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其他地区和领域开展合作的可能性。
此外,最近几年,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的新使命是通过与中国伙伴合作,进一步支持中国在推动全球实现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我们支持的一些在华创新项目过去几年已经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有望帮助全球应对一些最棘手的卫生和发展挑战。比如之前提到的中国研发生产的乙脑疫苗,2013年通过了世卫组织预认证,因其低廉的价格和符合国际标准的品质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带来了福音;而澳柯玛的被动式疫苗冷藏设备Arktek,可在无任何外部能源的情况下让疫苗在合适温度中保存一个月或更长时间。这个产品于今年初获得了世卫组织预认证,并在年初西非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未来工作的一大重点是继续加强与中国公共及私营部门伙伴们的合作,希望让更多的中国创新产品与技术走向世界,造福全球发展中国家。
记者:为什么您如此看重中国的创新产品?它在全球发展领域有何独特价值?
比尔·盖茨:中国在公共卫生和发展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相似性,因此,来自中国的创新成果和技术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而言更具借鉴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卫生产品之外,中国在帮助本国人民脱贫的过程中在稻米培育和种植技术方面不断创新,这些创新成果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产量将发挥积极作用。盖茨基金会正在与中国合作的“绿色超级稻”项目,就是希望培育和推广适合在亚非自然环境严苛地区生长的高产出稻米品种。
我坚信,中国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所做出的承诺与投入,将使中国成为未来全球研发和创新的引擎,为改善全球最贫困人口的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的基金会已经准备就绪,与中国携手共同完成这项重大使命。
在此,我想特别提及盖茨基金会的“大挑战”项目。十一年前,我们设立了旨在激励和资助全球创新者应对最重大健康与发展问题的“大挑战”项目,每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征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想法。今年,我们将与中国科技部合作,把一年一度的“大挑战”年会移师中国,届时会有全球数百名创新者汇聚北京。我们希望借这样的盛会,让世界聚焦中国的同时,也助力中国放眼世界、鼓励更多来自中国的创新者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
欢迎中国“竞争者”共创美好世界
记者:气候变化最严重的后果不会在15年之内显现,但其造成的长期威胁却极为严峻。因此未来15年是开发新能源的关键时期,这样才能在气候变化的恶化影响之前做好新能源部署的准备。我知道您正亲自推动这方面的工作,您认为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可以有何作为?
比尔·盖茨:我认为要阻止气候变化的恶劣影响,各国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可是有一点是大家并未充分关注和讨论的,那就是我们需要加大投入,用来开发便宜、可靠,并且不排放导致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的创新能源。遗憾的是,人类目前所掌握的那些不会导致温室效应的能源制造方法,不仅昂贵且不能连续24小时提供能源。因此,我们急切地需要寻找生产、储存和输送清洁能源的新途径。
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起到主导作用,但私营部门也需要挺身而出。中美两国还有其他引领世界创新的国家需要在早期研发以及支持那些生产可靠、稳定和不会导致温室效应的创新能源方案上增大投入。我们需要双倍、三倍甚至更多倍地投入,用以加速创新。同时,还应提供更多机会让个人投资可以发挥作用。相信这么做是可以阻止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的。
我想强调的是,全球变暖对穷人的冲击最大。特别是当天气日益炎热和不可预测时,靠天吃饭的农民会面临更大挑战。盖茨基金会正在致力于帮助他们。我也呼吁各国领袖更加关注他们,并伸出援手。
总而言之,创新是关键。我相信中国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做出贡献。例如:中国可以帮助开发适应气候变化下使用的创新农业解决方案,培育多样化的可以抵御干旱、高温和虫害的种子,制定确保技术可以普及到农户中去的推广策略,以及开展帮助农民提高收成的培训等。
记者:您曾在2014年与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商谈慈善事宜,这次习近平主席访美马云也随行出访。他曾表示,将同您在慈善事业方面展开竞争,看谁做得更好。对此,您如何回应?对于中国企业家如何做慈善,您有什么建议?
比尔·盖茨:我跟马云先生就慈善在中国的未来发展有过若干次讨论。我很尊重他的观点,并欣赏他为推动慈善所做出的努力。在商业社会里,健康的竞争可以鼓励人们不断进步,因此我也特别欢迎有更多的“竞争者”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我非常兴奋地看到越来越多的个人和组织投身到慈善事业中来。中国有潜力在慈善事业上取得更高的发展水平和影响力。我相信,通过第一代财富创造者的努力、不断完善且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以及社交媒体和科技力量的结合,一定可以给世界带来公益慈善发展的新模式。(本文刊载于《凤凰周刊》2015年第29期总第55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