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温政治嘱托!作者:财新观察
来源:文摘
日期:2012-04-05 04:17:43
6
评论
我来说两句>>
分享
Twitter Facebook 转发 电子报 字体大小aaa
“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值此新的领导集体即将诞生的关键时刻,温家宝这番峻急而恳切的讲话,不仅表明本届政府尚在为未竞的政治使命负轭前行,也可以视作本届政府的一项政治嘱托。
今年3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重申:“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在加快改革的吁求日益高涨的背景下,在中国改革的临界点上,温家宝总理的这番讲话,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共鸣。
认识到腐败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并非始自今日。中共几代领导人,对腐败危害的认识是一致的。习近平副主席近日提出“坚决把已经丧失党员资格的蜕化变质分子和腐败分子清除出党”,进一步显示,在这一事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中共反腐的决心是一以贯之的。
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已连续召开过十次廉政工作会议。对于腐败危险性和反腐败的迫切性的认识逐年深化。自2010年开始,温家宝总理多次发出腐败将导致“人亡政息”的告诫。2010年“两会”前夕,温家宝在与网友交流时说:“最重要的是民主,只有民主才不会出现人亡政息。”在同年召开的全国依法行政工作会议上,温总理表达过与今年廉政工作会议上类似的观点:“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最大危险是腐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政权的性质就会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重大考验。”2011年,在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说,奢靡浪费和形式主义也是一种腐败行为,同样“能导致人亡政息”。
中央领导人一再提及“人亡政息”,源自毛泽东和黄炎培著名的“窑洞对”。1945年,针对黄炎培提出的“周期律”问题,毛泽东自信地回答:“我们已找到新路,那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才不会人亡政息。”中共建政之前倡言民主,无疑是顺应现代政治文明潮流的正确论断;在60多年后的今天,它仍然是防止堕入“其兴也勃,其亡也忽”陷阱的根本保证。
腐败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的。集中而又不受制约和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反腐败,从根本上说,就是制约权力和有效地监督权力。实现这一目标,最为重要的是从制度上落实“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推进民主,完善法治。这已不是“让不让”的问题,而是中共的郑重承诺,是任何人也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
长期以来,执政党对腐败的惩治力度不可谓不大,上至成克杰、陈良宇,下至普通公务员,被绳之以法的贪官污吏为数甚巨。然而,腐败势头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腐败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原因。在每一起群体性事件背后,几乎都能发现腐败分子的掠夺之手。有识之士无不痛心疾首,寻求突破困局之策。
胡锦涛总书记年初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提出要求,“注重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长效机制。”但是,应该承认,迄今的反腐败措施,更多是就事论事,对于产生腐败的体制、机制,重视程度和改革力度还有所不足。“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固然精神可嘉,但是,如果不铲除腐败赖以滋生的体制温床,反腐败形势只会日益严峻。
温家宝总理此次宣布的廉政工作六项重点,大多与如何制约党政机关的权力有关。其中,针对社会呼声比较高的“官员财产公示”,提出要“研究推进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在一定范围内公开”。虽然距离“向社会公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毕竟迈进了一步。回顾在这一问题上的博弈,我们不得不说,迈出这一步是艰难的。由此可以看出,要真正做到“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绝不会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它一定会遇到既得利益者的顽强抵制。
战胜这种抵制,只能依靠建立在人民觉醒和支持基础上的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需仔细规划。可以采取渐进而有力的措施,在法治化、制度化的基础上,重新界定党政权力,落实“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的承诺,启动民主化改革进程。毋庸讳言,这一过程将是复杂的和充满风险的,一些人视之为畏途。但是,30余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变化,为以增量改革的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以反腐败为突破口,全面启动政治体制改革的机会窗口已经打开。
今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中共十八大将在今秋召开。值此新的领导集体即将诞生的关键时刻,温总理这番峻急而恳切的讲话,不仅表明本届政府尚在为未竞的政治使命负轭前行,也可以视作本届政府的一项政治嘱托。
更多相关热点话题请见:
《纽约时报》:温家宝挑战中共领导?
改革斗士温家宝!
胡温政绩与习近平的挑战
免责声明:本版所刊文章中的立场、观点、资料等,均由作者自负文责,与多维新闻网无涉。多维新闻网对文章内容所引致的任何结果概不承担任何责任。
【多维新闻】本文网址:http://opinion.dwnews.com/news/2012-04-05/58689411-all.html#page1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